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16672|回复: 82

琴学琐议-与王鹏先生商榷-大音实验室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7 13: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後由 陆游 於 2014-7-4 21:00 編輯

琴学琐议
-与王鹏先生商榷
大音实验室




王鹏先生的《斫琴漫谈》(徐元根据2006年1月8日怡青泉茶艺馆古琴雅集录音整理)谈及了琴学的诸多方面,精彩纷呈。例如“水系统”的比喻就形象的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但某些观点似有值得商榷之处,主要是涉及到声学和音乐理论的知识。虽然一般的业余爱好者未必需要了解这些,但对专业的琴人应是理所当然的,特别是斫琴家。而现存的传统文化中确实是缺少这方面传承的。不论历史原因如何(古人在这方面的积累很可能大部失传),不论是来自东方还是西方,只要是真理,只要是对琴学的发展有利,我们都应潜心学习,大胆运用。大音实验室就是秉承这样的理念,在琴学的数理研究上已作出了突破(罗氏九德分析法),也以在琴界普及琴学新知为己任。下面我们就按《斫》文的顺序逐条讨论,所有《斫》文的引用都为斜体字,重点的黑体字则为讨论的课题。






  • 完美状态和画蛇添足
“。。。古琴逐渐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形制达到非常完美状态的乐器啊。无论是它的声音结构,还是它的文化蕴涵,乃至它所表征的一些“道”的人文意义,都表明,古琴是先人们留给我们今人的一件形制非常精致、而且内涵极其丰富的乐器。就从形制看,它的精致使得它上面的任何一件东西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你要额外的加上一点什么东西,那也是画蛇添足。”


“完美”这个词其实几乎是不能用的。英文说“perfect”也仅仅用于口语,只是“好极了”的意思,并不是说完美无缺了。只要是人做出的东西就永远不可能完美,总有改进的地方存在。牛顿的经典力学够完美了吧,可它的绝对时空概念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突破了。那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够漂亮了吧,可是量子力学,夸克假说,超弦理论又纷至沓来。如果说你要额外的加上一点什么东西,那也是画蛇添足成立的话,那也只能是故步自封了。丝弦之后不也出现了钢弦吗?王鹏先生在后文也是赞成两弦并用的,这样的画蛇添足怎么又行了呢?传统的继承问题已经是老生长谈了,厚古薄今或彻底抛弃都不是明智的态度,这样的常识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提,也真是琴界的悲哀了。





  • 黄金比例与和谐音程
“。。。足池用来划分龙池和凤沼。所以,这里就有一个足池究竟应该在什么位置的问题。一张好琴如果是看得很顺眼的话,那么它的结构我想应是基本准确的。雁足的位置应该是尾托到轸池之间的黄金分割点上,就是大约三分之二或0.618这个点上,这个黄金分割点怎么在音响上去结合呢,如果这样的点正确的话,正好构成了古琴两个共鸣箱的固有频率和谐音程的关系,比方说龙池是一个C的话,凤沼肯定是一个F,就是一个纯四度和谐音程的关系。这样发出的声音就是很美的,同样原理就是小提琴,小提琴有个C形腰,其实和古琴结构是一样的,这样的结构就构成了两个共鸣箱相互的和谐关系,给琴的声源振动,才会是优美的声音。”


首先,黄金分割点是 (√51)/2 ≈ 0.618这没有问题,而2/30.667,还是有点距离的。问题是纯四度的音程关系按五度相生律或纯律是3/40.75(平均律为 1/25/12 ≈ 0.749),离0.618远着呢。 2/3的关系不是CF的四度而是CG的五度,五度才是音乐中最重要的关系。其次,共鸣腔(空腔中的空气柱, 不是箱体本身)的固有共振频率不是仅和长度成反比(如果是一根弦,那是正确的),而是由空腔的形状和体积共同决定的,形状较简单的共鸣腔的固有共振频率可由解析式导出(见大音论文《古琴共鸣腔的共振频率》),形状更复杂的还未有研究结果,但决不会是和长度成反比这样简单的关系(简单共鸣腔的解析式已经相当复杂了)。而箱体本身的固有共振频率及其振动模态涉及三维振动,更为复杂,基本不能用解析式表达,而需要用单位元的方法作模拟分析,这是大音实验室计划中的另一个大型研究项目。再者,共鸣腔及箱体的固有共振频率如果恰好是CG等标准音,则与琴弦的谐振对音色音量的影响未必是正面的。我们对琴桌共振的研究显示这样的谐振会过度放大某些弦和分频的音量并导致音色的严重失真(见大音论文《琴的隔离振动》)。实际上,古琴的龙池(大共鸣箱)是为了增加低频的共振,凤沼(小共鸣箱)是改善中频的振动,因为古琴是低音乐器,中低频是决定古琴音色的主要振动频段。至于两者是否一定要有确定的比例关系,暂无定论。





  • “向下振动”

“古琴的发声振动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振动。这里讲这个概念,就是说,古琴的发声不是一个简单的由面板振动来带动腔内的龙池凤沼的空气式振动,它的声音不是这样产生的。它实际上是由面板振动来带动空气式振动的同时,底板也要参与振动,然后一起构成一个纵向的摆动,这样的一个摆动是琴体的振动。当琴发出的声音对的时候,声音是向下走的,而向下走的声音,声音一定是一个纵向的振动。古琴的声音为什么要求向下振动呢?为什么这样的声音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呢?刚才讲到“琴者禁也”的观念,事实上还有一个“琴者心也”的观念也很重要。任何音乐、使用任何弹奏方法,最后都要归结在作用你的心灵的意义上。使你的心安静下来、安顿在一个美好的心态上,这样才是古琴真正要达到的美善的作用。如果乐器发出的声音是漂浮的,就不益于你静心。声音如果是下沉的,就会使你很容易安坐下来倾听,进而心也会慢慢静下来。”




振动只有两种形式:横波(Transverse Waves)和纵波(Longitudinal Waves)。横波是介质的振动位移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池塘的涟漪和琴弦的振动就是横波。纵波则是介质的位移平行于波的传播方向,弹簧的振动和空气中的声波就是纵波。固体中的振动以横波为多,但也有纵波,比如地震波就分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人先感到房屋水平摇晃,然后横波到达,房屋会垂直振动,这种振动破坏力更大。注意不要望文生义,纵波并不一定是上下垂直振动的。比如沿水平方向传播的声波其振动位移也是水平的(地震的纵波同理)。琴体面板和底板振动较复杂,既有横波也有纵波。由它们激动的共鸣腔中的空气振动只是纵波,但传播的方向各异,其中也有水平方向的。所以琴体的整体振动并不只有垂直振动,是多种振动的复合,却没有什么“向下振动”-所有的振动都是波,既有“上”也有“下”。科学的外行总喜欢顾名思义,但科学概念的名字和其定义是两回事。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附会象征的说法有时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用于科学研究则基本是没道理的。比如古琴的音色的确给人一种“下沉”的感觉,但决不是什么纵向振动引起的-小提琴也有纵向振动,它的声音却是“向上”的。古琴是低音乐器,类似西洋弦乐组的大提琴,中低频振动占主导地位,因而音色稳重平和;而且大部分古琴曲节奏较慢,接近人的心跳速度,确实能起到静心的作用(大音正在辅助中国古琴研究会做胎教音乐的项目),但这和所谓的“向下振动”没有一毛的关系。如果王鹏先生要发明一种新的振动模式,那另当别论。






横波纵波.jpg





  • 泛音

“下面我具体讲一下它的一些局部振动:其一是散音。散音代表的是大地的声音,非常的厚重而且宽广,它是由于琴弦震动经由岳山、龙龈传到面板引起的腔体震动。其二是按音。也就是古琴的走手音。按音实际上类似于人吟唱时的一种声音,这实际是一种能够跟你弹琴人来交流的声音,如果把琴做为一个朋友,你就可以跟他去诉说了。所以按音起到了一个非常大的交流作用。这样的声音基本符合人的声音的音域范围,它是手指按到面板上的点,把声音传递给共鸣箱而发声的。其三是泛音。泛音传达的是天籁之音。泛音的形成,是一根琴弦的根音(有效弦长发的音)振动的同时,它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一直到N分之一都参与振动,不是单独的一个音而是一个复合音。这个复合音又是通过五度相生的这个规律产生的,所以在这个泛音里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N分之一,它会无限的循环产生五度相生的发声状态,那么这些所有的声音合起来才是我们听到的一个泛音,所以泛音的形成也就是通过你手的演奏截断了琴弦的某一分点,比如七徽,是把二分之一处截断,你蜻蜓点水的手法,实际就是抑制它的振动,所以这样就是产生了一个高八度的音,其它的泛音产生也是一样的原理。泛音的振动也是要通过岳山、龙龈传到面板,传到龙池、凤沼那里进行的空气式的振动,从而带动整个琴的振动,这样其实也还是一个整体振动。”

“再就是古琴的琴徽制作,古琴一共有十三个琴徽。刚才我给大家讲了泛音形成的原因,泛音点不止十三个,实际上一张琴的好坏在泛音上就已经有了一个评判。如果说一张琴声音很好,它一定是泛音列的数量很多的泛音列的多少决定了琴的音色的优美丰富与否。一张好琴在琴弦上的任何一个点上都会产生泛音,我可以给大家试一下……不在泛音点也会有泛音,那么这样的琴才是一张成功的琴。如果你的琴偏一点就发不出泛音了,那么你的琴结构上是有问题的。丝弦上反应比较迟钝一些,钢弦上反应会比较明显。琴徽实际上是泛音的一个位置,有N分之一个点都会参与振动,但是符合音乐要求的按照五度相生律来连接的、常用的,只有十三个。
     
“泛音的形成”



器乐演奏技巧中的“泛音”是指一种触弦方式所产生的特殊音色,但没有严格的定义。为行文方便,我们姑且按一般的理解把其定义为:点触整数比例的弦位同时拨弦或拉弦所产生的明亮乐音,是一种复合音。它有两个主要标准:音色清晰明亮,并且音高所在的音区适合演奏。而声学中的泛音则定义明确,是指复合音整数比例音列中的单音,英文是用overtoneharmonicpartial tone,专业术语一般对应地译成“泛音”,“谐波”和“分频”。所以声学中的泛音和器乐演奏技巧中的泛音有联系但不是同一个概念。汉语口语笼统地翻译为“泛音”对那些望文生义的外行是容易引起歧义的。所有的乐音,包括古琴的三种音色散音、按音和泛音,都是由泛音列组成的,都是复合音。我们听到的音高是由最容易辨别的整弦振动,也即最低的分频(基频 fundamental frequency)产生的。《斫》文中一根琴弦的根音振动的用法是错误的,因为“根音”(root)是乐理中的术语,专指和弦中最低位置的音。但有时也借用声学的术语“基音”(fundamental tone=基频 fundamental frequency)指代根音,但“根音”是复合音,“基频”是单个的分频,不能混淆. 所以只能说“和弦的根音”而不能说“一根弦的根音振动”-正确的说法是“一根弦的基频(音)振动”。



《斫》文特别强调泛音的形成是复合音的结果,意思似乎是:与其形成对比的“大地”之散音和“人和”之按音不是复合音(只有琴弦的根音),而泛音的天籁效果就是由复合音产生的-也许我们误读了王鹏先生的意思,但这样的行文给受众的印象就是的如此。事实上根据法国数学家D’Alembert的弦振动方程推断:弦的两端固定程度越高,振动就越充分,泛音列数目就愈多。古琴的音色谱(决定音的色彩,见大音论文《古琴的音色结构》)有大约20 个分频,散音和按音都能清晰显示,因其两端几乎完全固定振动充分。泛音的触弦点是“蜻蜓点水” ,只是稍有固定,因而被分开的两段振动都不充分,每个分频的单独振幅都很小,只有耦合(音高相同)的分频被加强振动从而能清晰显示。这样的分频一般只有410个左右,而且振幅较小,这才是产生天籁之音的真正原因-音色谱泛音列数目少,音量较弱,音色就显得透明清亮,宛如天音(详细的泛音分析见大音论文《泛音的生成原理》)。以九徽的泛音为例,触弦点在三分之二处,弦被分成三分之二和三分之一两段。两段的振动耦合而能被听觉辨别的分频只有4个,分别是整弦的1/31/61/91/12振动,而非耦合的分频2/3, 2/9, 2/15, 2/21等振动很弱,见下图:

雁来_五弦泛音.jpg


如果说一张琴声音很好,它一定是泛音列的数量很多的”?


泛音列的数量少决定了泛音的音色, 但不是越少越好,更不是越多越好-多了就成散音按音了。注意如果“音色”是狭义的指音的色彩,则无所谓好坏,只有个人偏好和风格差别,例如很难说中国的水墨画(基本只有黑白灰)和西方的油画(色彩绚丽)哪个更好。而广义的“音色”是音的品质和色彩的统称(见大音论文《古琴的音色结构》)。而一张琴的音质(音的品质)好坏和泛音列的数量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和超高频段的噪音水平直接相关(见大音论文《九德之静》和《九德之清》)。



任何一个点上都会产生泛音”?“五度相生律”


泛音只能在弦的整数分割点,即波节(node:振幅为0的点)上产生。如果不在波节触弦,则把波腹(antinode:振幅最大的点)的振动也抑制了。见弦振动的分解图:


Node-Antinode.jpg



王鹏先生所说的不在泛音点(即徽位)也能发出泛音是可能的。因为不仅仅是徽外有暗徽,徽位之间也存在整数分割点。请看下图一弦的徽位:


泛音徽位.jpg



首先要明确一个数学概念,整数比例不仅仅是1/N, n/N也是,比如六徽的2/5。很明显,一二徽之间有一个泛音点1/7, 四五徽之间是2/7, 六七徽之间是3/7, 如此等等。这些徽间泛音点的音量音色也不逊色于徽位的泛音,任何琴都可以奏出。以此类推,象3/10这样靠近五徽的点也可以弹出泛音,只是这个泛音的音高是纯律的E而不是五徽的五度相生律的G



从理论上来说的确任何位置都有泛音,因为有理数(整数比例)是“集约”(condense, 见数学的实分析Real Analysis), 即弦上的任何位置都有整数比例点。但大部分这样的点用泛音的触弦方式发的音并不能达到前述的泛音定义的“标准”-明亮和合适的音高。首先大部分这样音的音高极高(和弦长比的分母成正比),远超出古琴常用的音域范围,没有可用性(弦长比分母是10以上的基本不可用,见大音论文《泛音的生成原理》);其次因为手指是有一定宽度的,它无法精确地只触及单一的整数比例位置,从而会同时产生其他的泛音振动,有杂音, 而且因为音高太高导致振动不充分,不够明亮。 再者,这样的音很多都是调外音,很少转调的古曲基本不用,而不是弹不出。因此所谓“不在泛音点也会有泛音,那么这样的琴才是一张成功的琴。如果你的琴偏一点就发不出泛音了,那么你的琴结构上是有问题的”纯粹是无稽之谈-所有的琴都可以弹出徽间泛音,音量也没有明显差别,这与琴的好坏没有任何关系。有差别的只是音质,而徽位上的泛音同样有音质的差别,仅此而已。




至于“泛音的五度相生律”也是不确切的-泛音是应用纯律的,只是纯律和五度相生律在很多徽位的泛音音高相同,但三、六、八、十徽位的不同,而且有较大差距。比如若c1261 Hz,则纯律生成的e1261×5/4 = 326.25 Hz, 而五度相生律生成的e1261×81/64 = 330.33 Hz4 Hz的差别人耳是可以感受到的。




  • 振幅
“钢弦也是这样的问题,弦要缠得非常匀,它的振幅从最高峰到最低点是均匀下来的。”


古琴上的钢弦在击发后振幅不是均匀下降的,而是因为有共鸣箱的谐振导致音量在某些阶段还会不断放大和音色的不断变化,这就是所谓的“韵”。 没有共鸣箱的理想弦才是均匀下降的,也就是没有“韵”(见大音论文《标准弦的测试》)。弦缠得匀和振幅均匀下降没有必然联系-凭想象的臆测和科学研究是两回事。





总之,艺术是把抽象的客观规律通过人的感官具象地表现出来,而科学是直接研究抽象的客观规律本身,这两者在表现形式和研究方法上是有很大差别的。声学就是这样一门科学,它可以大胆假设,但必须小心求证。前人的经验显示,声学的研究结果往往和人的主观感觉背道而驰。王鹏先生自己也说:“斫琴是很严格地遵循科学道理的,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地乱来的。” 那么我们说话,特别是谈及琴学的知识,是否也不能随心所欲地乱来呢?我们琴界的专业人士是否也可以“心态平和、沉静下来”去学习和研究,真正把我们古老的琴学发扬光大呢?



大音实验室 陆游执笔 2013.1

大音论文链接:
http://dayin.hidii.com

发表于 2013-1-29 12: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严谨、务实,在琴学、学术界,太需要这样的精神了!
发表于 2013-1-27 18: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樓主何不做一批琴,在市場上將那些什么何王李馬曾倪,殺得落花流水,我等琴友引頸以待.
发表于 2013-1-27 20: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楼主所做的工作是有意义的,至少是一种尝试。我们看待古琴,首先还是要把它当做一件乐器。
那么在这个前提下,找出其中规律,挖掘出形制之内的法则,降低斫琴的门槛,提高斫琴的成功率,让大家能有更多选择,岂不是更好?正如一楼所说的那样,我也很期待。
这些工作总是要有人去做的,楼主继续努力。
发表于 2013-1-27 21: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鸟叔威武
发表于 2013-1-27 22:34:5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着很象回事,但完全没有力量:)
更别说驳王了
发表于 2013-1-28 01: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盧耽 於 2013-1-28 01:39 編輯

基本上的論證,頗符合一般聲學基本理論原則,
王先生的說法個人認為是籠統,確實有些問題待商榷。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12: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陆游 於 2013-1-28 15:00 編輯
wingplum 發表於 2013-1-27 18:49
樓主何不做一批琴,在市場上將那些什么何王李馬曾倪,殺得落花流水,我等琴友引頸以待. ...


李老师我们是敬重有加的,是我们的标竿,不敢说“杀”。打打杀杀的枪杆子文化也非我等琴人所为。而且“引頸”是为“就戮”,“翘首”才是“以待”(顺便纠正一下用词),我们不会辜负琴友的期望的。如果你点击文章最后的大音网址,我们斫的琴都在上面,我们的品牌是“凤舞九天”。不过各位别急,斫琴工艺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音对此的技术支持才刚刚开始,好琴都在后面呢(现在的也不错)。

点评

做好琴,和知道什么是好琴,好琴为什么好,是三个完全不用的概念。  发表于 2013-1-29 12:55
发表于 2013-1-28 21: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游 發表於 2013-1-28 12:01
李老师我们是敬重有加的,是我们的标竿,不敢说“杀”。打打杀杀的枪杆子文化也非我等琴人所为。而且“引 ...

現今琴价高企,非暴富而購琴者,引頸就戮,乃心情寫照,誰謂不然?
觀乎近年崛起斫琴新星,頗有幾位,然獲廣泛接受者,僅倪詩韻而己.市場力量乃公正而殘酷者. 多言无益,拭目以待.

点评

看网站好像已经做了不少了.评价方式挺有意思的.  发表于 2013-1-29 21:57
发表于 2013-1-29 13: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件至今没有标准,高矮胖瘦五彩纷呈的乐器;一件大多数演奏者无法自己换弦的乐器;一件演奏途中会跑调的乐器,一件基础研究严重缺失的乐器;一件仍以个人作坊生产方式为主的乐器,毫无疑问,她可以是一件充满艺术气质,供少数文人把玩自赏,出土文物一般的古乐器。但以现代乐器衡量,她非但不是完美的,甚至连是否成熟都要打问号。

点评

完美的标准很难定义.中国人往往并不是追求绝对的充分的振动.而只是追求他需要的振动.  发表于 2013-1-29 13:30
发表于 2013-1-29 15: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游 發表於 2013-1-28 12:01
李老师我们是敬重有加的,是我们的标竿,不敢说“杀”。打打杀杀的枪杆子文化也非我等琴人所为。而且“引 ...

刚才点评限于字数,言不达意,还打错了字。这里再掰开揉细了说说几类情况:
  • 知道什么是好琴。这个不是太难。尽管人各有好,好琴的主观性很强,但大体上一致的看法还是有的,一般中上水准的琴友都有这个能力。不过知道什么是好琴不但未必会做琴,而且未必会做出好琴;
  • 能做出好琴。琴做了不少,但好琴寥寥,忽优忽劣,不可重复,基本靠撞大运。大多数野斫者如此,属于不知其然者。
  • 知道如何做出好琴。好琴率高,有自己的风格。知道材料、工艺、结构的不同与最终的音量音色音高之间的经验关系,能主动调整以达到希望的结果。斫琴名家如此,属于知其然者。但其经验主要依靠长期反复实践获得,尚无法给出科学的描述和解释。
  • 知道好琴为什么好。有足够的知识背景,能够建立材料、工艺和结构与最终的音量音色音高之间的科学关系,给出科学的描述和解释,并通过实践加以验证。目前尚无人能为,属于知其所以然者。

    也许知其所以然者最终研究的结果,与经验判断完全一致,无非是从科学角度再次验证了好琴就是好琴。似乎多此一举,徒费心力而已。但科学精神的意义首先在于理性地解释世界,其价值之高,绝不是以能不能做一件好东西来衡量的。

    现在的问题是,欲知其所以然者尚未能知其然,而知其然者基本上没有能力知其所以然者。欲知其所以然者想要借助知其然者已经建立的经验体系加以研究,但后者恐怕不会那么情愿罢了。
发表于 2013-1-29 18:3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的理性分析文章。中国传统的东西太多经验主义了,一个不当心师傅就烂在肚里带进棺材去了,后人又要摸着石头过河,摸准了是发展,摸差了是失传……此文副标题为“与王鹏先生商榷”,试以现代科学之观念来阐述并提出异议,且有理有据,此般文章多多益善。这世上固然有很多东西科学无法解释,但是以理性之态度去思辨去探索,这总是值得大大提倡的~鼓掌^_^啪啪啪啪啪啪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20: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陆游 於 2013-1-29 22:57 編輯

原来goldash网友是前辈,失敬失敬。做好琴,和知道什么是好琴,好琴为什么好, 我们会努力把这三者结合起来的。我们的琴价您也是不用引颈就戮的。

那4点说得非常好。对于4.知道好琴为什么好,我们也是刚刚入门,还未能登其堂奥。但就是这样小小的突破也是得来不易的。记得我刚从加拿大起程回国前专门拜访了在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音乐技术专业的同行朋友,他们告诉我这方面的研究西方也刚刚起步,而且集中在小提琴上,所得到的成果也仅仅是好的小提琴在某两个频段比较强。受了这样的误导(当然是后来才知道是误导),我们最初的研究方向也是集中在频谱的组合关系上,以为好的组合才能有好的音色,而没有认识到音色和音质是不同的概念。事实上,几千年来这样最基本的概念从来没有被清晰地阐述过。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声学研究的结果往往和人的主观感受背道而驰。但这样最基础的东西并不复杂,它就一直就在那儿好好地待着等人慧眼识珠。可是人太骄傲了,或者太盲从了,以为西人的东西就一定如何如何。其实不仅仅是古琴,所有的乐器的基础研究几乎都是零,都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古琴完全用不着自卑。至于“欲知其所以然者想要借助知其然者已经建立的经验体系加以研究,但后者恐怕不会那么情愿罢了。”,也不用那么悲观,机会就在眼前,我们暂时保密,大家静候佳音吧。

“也许知其所以然者最终研究的结果,与经验判断完全一致,无非是从科学角度再次验证了好琴就是好琴。”这点我有异议。我们从小都有这样的经验:妈妈们在厨房里用金属勺子刮锅底的刺耳高频声肯定是印象深刻的,那是能使人发疯的噪声。可又有几人能想到这和乐器的音质有关系呢?经验的东西不经过理性升华是永远不可能成为理论的。而且理性的研究结果与经验判断常常有出入,即使是一致的,那是量化了以后深入本质的重新解释,可以复制,能有极大的应用价值,不是凭感觉的经验判断(哪怕是几十年的经验)可以相提并论的。比如现在还有谁敢说牛顿只是发现了大家习以为常的苹果落地的理论呢?当然那个传说是假的,但这正好说明经验和理性有着天然巨大的鸿沟,哪怕它们表面长得有多象。但我们也不能神话理性 - 有太多的领域理性无能为力,而古人能得到的那些经验或是理论未必就只能来源于理性。人总是骄傲着的,忘记了有超越人的灵性存在。也许我们真能看到科学和神学相遇的那一天,但前提是我们要谦卑,而那种对利益的贪恋更是要不得的。那些信口开河的妄言并非都出于无知,而是因为贪。
发表于 2013-1-30 14: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游 發表於 2013-1-29 20:53
原来goldash网友是前辈,失敬失敬。做好琴,和知道什么是好琴,好琴为什么好, 我们会努力把这三者结合起来 ...

老弟过谦了。我虽然虚度五十有五,但接触古琴不过几年光阴,还是一个新兵。有点小小的研究成果,有机会交流吧。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13-1-30 21: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glodash 發表於 2013-1-30 14:43
老弟过谦了。我虽然虚度五十有五,但接触古琴不过几年光阴,还是一个新兵。有点小小的研究成果,有机会交 ...

大音可能会开设一个这样的交流平台。其实此文只针对王鹏先生的言论,并非关乎他的斫琴技艺。他的琴就能看到的槽腹结构来看是基本合理的,至于音色还未做评测,不敢妄加评论。
 楼主| 发表于 2013-2-4 23: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加我的QQ和我交流: 2652493534 陆游
发表于 2013-8-14 20: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3-8-20 13: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的理性分析文章
发表于 2013-8-20 18: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这样的文章。受益。
发表于 2013-11-4 10: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以为搬出理工的东西,弄点公式,放点频谱什么的就显得有多科学,多高端了。
首先一个,你真的能用公式把古琴给解释清楚吗,即使不能用公式,你用计算机模拟,仿真又能做到吗,我看过一个研究生的一片论文,是用有限元法来近似模拟古琴的某些方面的参数影响,可是离真正的古琴还差的十万八千里呢。
二个,即使你能用数学,计算机完美的解释了古琴,那也只能说明你又多了一个制作古琴的非常好的工具而已。然而有了好的工具就能做出好的琴吗。
当然这种研究还是值得提倡的,但它绝不是万能的。古琴不是家具,他是有灵性的。

点评

还有啊,每一块做琴的木头都不同,就算有了公式,是不是还要给每块木头再开发一套程序啊?  发表于 2014-6-26 16:44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6: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cirand 發表於 2013-11-4 10:29
不要以为搬出理工的东西,弄点公式,放点频谱什么的就显得有多科学,多高端了。
首先一个,你真的能用公式 ...

大音实验室的这篇文章里从来没有提过"多科学"、“多高端”这样的字眼。科学研究是为了求真,不是为了显摆。而且这一研究项目虽然是从古琴发端的,但其理论对所有乐器都通用,对所有关于振动波的领域也都适用(比如地震波甚至光波),终极的目标绝不只是乐器,现在可以透露的是它也能解释音乐理论。这个理论所得出的标准不仅能指导古琴的制作工艺,也一样适用与任何其它的乐器及音色评价,只需要改变参数。它当然不是万能的,起码它无法解释为什么会有您这样“万能”的人,而且我们的文章里也没有“万能”的说法。

距这篇文章的发布已经过去一年,大音也基本完成了罗氏九德分析法的全部数学模型,评测软件已在应用,App软件也将在几个月内面世,对于斫琴的指导也已开始。作为总结,本人刚发布了《罗氏分析法概论及其哲学》http://www.guanglingsan.com/thread-10975-1.html

专业论文和数学证明即将发表在英文杂志上(可以透露的是本人是大音聘用的外籍学者),您是否也去海外喷一喷呢?
 楼主| 发表于 2014-2-1 14: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wingplum 發表於 2013-1-27 18:49
樓主何不做一批琴,在市場上將那些什么何王李馬曾倪,殺得落花流水,我等琴友引頸以待. ...

经过一年的理论研究,大音已经有了琴的评测标准和评测技术,可以用来指导斫琴工艺了。这位朋友的愿望我们一定可以满足 - 琴好又不贵。当然最好别提本人的名字,因为万一我出名了,又有人要炒作了:-)。
发表于 2014-2-8 21: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踩踩,我很喜欢黄金分割的比例,非常实用。
发表于 2014-2-8 23: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看完全部,科学精神的意义首先在于理性地解释世界,真理需要实践来检验,加油吧,先生们!
发表于 2014-2-28 10:2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讨论是好事,能在探讨中找出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就更好。
发表于 2014-4-21 11: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半个多月前刚刚买了一张凤舞九天的琴。
发表于 2014-4-30 09: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一个,斫琴还是需要科学精神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7: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陆游 於 2014-5-4 17:24 編輯

艺术同样需要科学精神,君不见现在的绘画已经不论色彩不讲比例不管透视法了,只讲“品味”了。现今古琴的“流派”也是这样的东东。请看本人的这篇文章:http://dayin.hidii.com/index.php?p=news&title=v1.2-symmetry
发表于 2014-5-4 17: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给混沌凿眼的事,和绘画有什么关系~不了解绘画史还是别类比!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21: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陆游 於 2014-5-4 21:29 編輯

你怎么知道别人就不了解绘画史?本人的第一个学位是浙大建筑学专业,从小学绘画,算是我的半个专业。想不想知道我还有什么专业?或者想看看我的绘画作品?好好去看看我在大音的文章吧,说得就是你们这种妄言的人。所以我说中国人大都是井底之蛙绝不虚言。可以告诉你的是我的国籍不是中国。
发表于 2014-5-4 22: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perk 於 2014-5-4 22:02 編輯

呵呵,既然了解绘画发展史还做如此推论~
略了解些客观规律其实又如何?科技只是用一种方式描述了世界罢了。且就要表示其他你不了解都是错误?这何尝有不是傲慢。世界上那么多科学大家也不见哪个,象要用科学数学理论去否定人类几亿年进化得来的感官直觉。人生来有耳,人人皆有权利感受。当然感受程度可能有高低,暂时水平不够,也可以通过训练培养不断提高。怎么感觉我用我耳感受世界,而不用君的神器就是不合时宜了!
另不爱党可以但一不爱国不爱华夏之人,何谈来复兴本土之文化。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23: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上那么多科学大家也不见哪个,象要用科学数学理论去否定人类几亿年进化得来的感官直觉。”我说你妄言错了吗?你老兄能在我的那几十篇科普文章里找出我说过任何这样的话吗?恰恰相反,在罗氏音色评价的测试中我们反复说的话就是:“这样的结果符合实际的听觉效果。” 我可以断定你绝对没有看过至少其中一篇文章,那里就有这样的评述:“笔者在中国碰到的大多是对方根本没有看过你的论文,甚至是论文还没发表只是提了一下名头,就敢"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的“批评”,这是否也是文革的遗风呢?”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00: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罗氏音色评测软件已经发布了,想不想用请君自便。
发表于 2014-5-5 10: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手机APP没有,给个连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12: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陆游 於 2014-5-5 12:20 編輯

手机软件要在下半年才能发布,现在想体验的话可以按照大音的录音标准发给我们录音,就会反馈给你评测结果,免费的。但是要看懂评测结果请读大音的相关文章,总共有几十篇,最后的几篇可以作为短平快的入门科普。但要提醒的是,即使是科普文章也不是可以像小说那样轻松阅读的,里面有大量各学科的知识,同时还有比知识点更重要的科学思维。而专业论文(数学、声学、医学等等领域)也将陆续发表,但会全部是英文,在西方的专业学术刊物上。
发表于 2014-5-7 10: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的论文,我可能读不懂,所以我可能只关心先生的成果。
测评的数据量多了,希望先生能给出一些有意义的指导性数据。如,能反映音色优劣的频谱,不同的材料相同的制作,相同的材料不同的制作的频谱分析,等等。
过于的专业和科学主义,也会吓跑人的。
发表于 2014-6-17 16: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理的理论哪些不是专业和科学主义的,不是做研究的肯定看不懂,科普性文章是给哪些看不懂的人看的,无聊,插一嘴
发表于 2014-6-17 16: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喜欢看PP他们的争论,画画应该继续………………
发表于 2014-6-20 09: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游 發表於 2014-2-1 14:43
经过一年的理论研究,大音已经有了琴的评测标准和评测技术,可以用来指导斫琴工艺了。这位朋友的愿望我们 ...

多多益善,此乃琴界福音也
发表于 2014-6-20 09: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看法很简单,什么叫优秀乐器?这个结论早就有了,其它的先不论,泛音丰富是没有疑问的共识,西洋乐器里的小提琴、钢琴、黑管都是泛音极其丰富的,民族乐器里的二胡、笛子、琵琶也很优秀,这是前人早就研究过的,只是古琴的特殊身世,近代研究的人很少,由于市场效应,会有高端人才向这一块集聚,成果会逐渐多起来。鸟叔偏文艺、偏传统工艺,在这一领域也算有成就的,要想让他很工学,怕是不可能了,在没有人能合理解释的情况下,做一些推论也不算错。楼主也是老先生,不能说说就说到鸟叔的观点上去,比如,龙池凤沼的解释就文艺了些,对于泛音的解释已经比较科学,但总觉得有些欠缺,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不要纠结于个别名词的正误,由于在多学科中穿越,混搭在所难免,这些说法都是能看懂的,这方面的文章很多,有许多都被人忘了。最后,祝贺楼主取得好的成就,给古琴界造福,更科学、更理性地推动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14-6-20 10: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陆游 於 2014-6-20 10:26 編輯
03ux 發表於 2014-6-20 09:32
我的看法很简单,什么叫优秀乐器?这个结论早就有了,其它的先不论,泛音丰富是没有疑问的共识,西洋乐器里 ...

“什么叫优秀乐器?这个结论早就有了。”  - 事实正好相反,在大音作此研究前,全世界范围内都还没有结论。本人2012年回中国前专门搜索了学术资料并咨询了加拿大名列前茅的Mcgill大学音乐技术专业的学生和教授,他们告诉笔者即使是对小提琴这样已经有较长研究历史的典型西方乐器也没有评测音色的基本标准,而只有一些模糊的统计结果。这也是本人下决心全力投入音色研究(注意不仅仅是针对古琴的)的原因之一。做一个研究首先就是要做资料检索,看看前人和当代人在这个领域已有什么样的成果,而中国国内因为对西方科学体系的了解极为有限,往往是专家胡吹什么“世界领先”,普通人就相信中国真有如此“领先”。

至于“不要纠结于个别名词的正误”,这种观点恰恰反映了中国一般人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漠然。科学研究的前提就是精确定义名词概念,否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根本无法进一步研究 - 科学研究绝不是写诗,用词越模糊越好。比如我在中国的古琴界看到太多的人,从一般音乐爱好者到所谓的“大师”,完全混用“混响”、“和声”、“共振”这三个基本的声学概念。我可以点名批评吴钊老先生在最新的《紫禁城》杂志上发文说什么“多弦同时拨动的声波交叉共振就是混响,而古琴是不要太多混响的,西方音乐推崇混响的理念不符合古琴的传统”云云,简直贻笑大方 - 此“混响”其实是指“和声”,至于什么是“混响”和“共振”的定义请各位自查。这不是什么“文人”的观点,而是反映现代中国人不愿努力学习而急功近利的心态,是对科学精神的漠视,这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
发表于 2014-6-20 10: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游 發表於 2014-6-20 10:06
“什么叫优秀乐器?这个结论早就有了。”  - 事实正好相反,在大音作此研究前,全世界范围内都还没有结论 ...

什么叫优秀乐器?这个结论早就有了。这样的研究早就有过,你没见过,不能说没有,对吧。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我50年前就见过黑管(单簧管)的频谱分析。
名词的纠结也是,只会改错别字是会被笑话的,你认为这样很能干,你就干吧,文章除了看热闹的看,还有专家看,对吧。更要对自己负责,是不是?
混响是个大家都可以用的词,不能因为一个地方用了,其它地方就不能用,它也不是什么专属名词,对吧?比如,说糖是甜的,不能说甜只属于糖,其它甜的东西还多着呢。
你继续研究吧,我不跟你掺乎,不再回你的帖子,会打人不是好风气,本人表示不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14-6-20 11: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陆游 於 2014-6-20 11:07 編輯

“频谱分析” = 音色评价的理论?频谱分析当然早就有了,它的数学基础傅立叶分析一百多年前就有了。但是音色评价理论从来就没有!

“混响是个大家都可以用的词。。。它也不是什么专属名词,比如,说糖是甜的,不能说甜只属于糖,其它甜的东西还多着呢。” 真是煮熟的鸭子还嘴硬,给你贴上混响的定义,百度的:

声波在室内传播时,要被墙壁、天花板、地板等障碍物反射,每反射一次都要被障碍物吸收一些。这样,当声源停止发声后,声波在室内要经过多次反射和吸收,最后才消失,我们就感觉到声源停止发声后声音还继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做混响,这段时间叫做混响时间。

这都要我来做,真是懒的可以。如果你50年前就看到过频谱分析,那么按你的年龄来算真是“老而不死是为贼”。而本人不是什么老先生。

点评

“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让我对大音和天一的好感几乎没了。  发表于 2014-12-29 17:42
发表于 2014-6-20 11:5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游 發表於 2014-6-20 11:02
“频谱分析” = 音色评价的理论?频谱分析当然早就有了,它的数学基础傅立叶分析一百多年前就有了。但是音 ...

你去死吧,我可以打得你满地找牙,不过,一人用无耻的方式就没救了,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鸟叔懒得理你,人家也是专家,吴钊也是专家,估计也懒得理你,你的破文章糊弄外行去吧。
 楼主| 发表于 2014-6-20 14: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陆游 於 2014-6-20 15:13 編輯

中国政府的外交部发言人经常说:“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在专家等于“砖家”的年代,我看你、鸟叔、吴钊都很合适当外交部发言人,其实这个论坛上很多人都合适的,因为说了以后可以不负责任。 还害我半夜爬起来回复 - 本人现在北美,估计你也打不着
发表于 2014-6-20 16: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声波在室内传播时,要被墙壁、天花板、地板等障碍物反射,每反射一次都要被障碍物吸收一些。这样,当声源停止发声后,声波在室内要经过多次反射和吸收,最后才消失,我们就感觉到声源停止发声后声音还继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做混响,这段时间叫做混响时间)。
同理多弦振動聲響在沒有調控好琴箱內來回折射,造成弦已靜止,聲音卻繼續,且這些聲音是不和諧的,所以是混響或殘響,如果是和諧的才能稱為和聲。

点评

您就不用献丑了。。。  发表于 2014-6-20 20:26
发表于 2014-6-21 18: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謂獻醜,你是讀死書嗎,原理懂,卻偏差應用,所解釋的混響明明就是大眾所通用的混響。
 楼主| 发表于 2014-6-21 22: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逍遙竹郎 發表於 2014-6-21 18:44
何謂獻醜,你是讀死書嗎,原理懂,卻偏差應用,所解釋的混響明明就是大眾所通用的混響。 ...

本人马上会发一篇《和声、共振、混响及其它》的科普文章,您老安心看文章吧
发表于 2014-6-22 17: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隨便搜索一大堆,自己都看不懂,幹嗎發呢
发表于 2014-6-24 14: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很好,就是大音“做的古琴”其实不咋的,5K的的琴自己评价是好琴,漆面都裂了好几条缝,很不理解,这个生漆漆面为什么会裂呢,至少不是用1、2年就裂,就是在南方,没去北方,“龙龈处一纸、岳山处一指”的基本要求都做不到,就不用谈音色啥的,这个是实事求是的讲,绝对没有黑的意思,当然可能5K的琴就是这样的,如果2W可能会好一点。

点评

如果你买我们的琴有这样的问题,请找销售处理,这里不是销售部。  发表于 2014-6-25 02:58
如果只是你拿到手的这张有裂,你如何能说5K的琴都是裂的呢?数学的统计概念有吗?  发表于 2014-6-25 01:02
发表于 2014-6-24 21: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nanjingyu 發表於 2014-6-24 14:03
科学很好,就是大音“做的古琴”其实不咋的,5K的的琴自己评价是好琴,漆面都裂了好几条缝,很不理解,这个 ...

大音神器是按照西方科学标准设计和制造出来的国际标准器,大家看看,测几根琴弦虽说没什么技术含量,也算立了九德标准的,连琴弦的颜色都测出来了,这么厉害的大神,你们中国人怎么敢不把洋人放眼睛里呢?
 楼主| 发表于 2014-6-25 00: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陆游 於 2014-6-25 03:18 編輯
03ux 發表於 2014-6-24 21:16
大音神器是按照西方科学标准设计和制造出来的国际标准器,大家看看,测几根琴弦虽说没什么技术含量,也算 ...

不好意思,大音只负责技术研发,我不对“质量问题”负责。另外提一下,本人用的几张名家琴,比如倪琴、李琴,也都有裂的,只要是木头做的就不可避免,反而是有些化学漆的不会裂,和价格有什么关系?修就是了,而且我们有十年保修。至于“没什么技术含量”,你们连大音的科普文章都看不懂,有资格如此大言不惭吗? 不知道量子力学吧,告诉你,组成强子的“夸克 ”(quark)就有“颜色”,还有“味”呢 - 自己百度去,虽然你们只有可怜的百度可用。“音色音色。。。”本来就有“色”,如此大惊小怪,小心以后还会被吓死。

另外,我们可以告诉你,罗氏音色评价理论才刚刚问世,对斫琴工艺的指导才开始,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器”, 又何来“大音神器” ?- 谢谢你的美意,帮我们的研究越过了很多阶段。

点评

个人觉得你可能更适合做物理学家或材料学家。那是个更提倡严谨和科学的领域。  发表于 2014-6-26 17:17
发表于 2014-6-25 07: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03ux 於 2014-6-25 11:15 編輯
陆游 發表於 2014-6-25 00:58
不好意思,大音只负责技术研发,我不对“质量问题”负责。另外提一下,本人用的几张名家琴,比如倪琴、李 ...

原来“音色”是这么来的,还有量子力学这么高大上的东西在里面。我看不懂不要紧,你说不清是个问题。说到最后你就卖琴的啊?我以为是某个国际研究机构的,不好意思,我不买琴,更没时间看你拙劣的卖琴技巧。
你说话最好不要语无伦次,如果不会说话我来帮你抽抽,如果嘴臭,马桶刷子也是古董,你可以备一个。
 楼主| 发表于 2014-6-25 10: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陆游 於 2014-6-25 10:18 編輯

“国际研究机构”的名头有那么重要吗?你们不是不认西方的东西吗。本人还真会去哈佛执教,算不算“国际研究机构”?

“我看不懂不是问题,你说不清是个问题” - 我靠,这样的强盗逻辑你也说得出口。你没有付我学费,我有什么义务必需让你明白?就算你有本事到北美大学注册我的课,你也只有义务自己弄明白,不过谅你也听不懂英文。

而你不买琴和我的研究有什么关系,而且我本人也不卖琴,在大音买琴叫做“结缘” - 而你脏口就是铜臭,自己洗嘴吧。你以为把字写得那么大就有理了?
发表于 2014-6-25 11: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03ux 於 2014-6-25 11:15 編輯
陆游 發表於 2014-6-25 10:07
“国际研究机构”的名头有那么重要吗?你们不是不认西方的东西吗。本人还真会去哈佛执教,算不算“国际研究 ...

你就吹吧?谁信呢?把聘书拿出来看看?小摊贩卖菜都知道要带一杆秤,你用没砣的秤就想糊弄人,当心工商查你。你连三流作坊小木匠的见识都不如,我严重看不起你。
 楼主| 发表于 2014-6-25 11: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03ux 發表於 2014-6-25 11:12
你就吹吧?谁信呢?把聘书拿出来看看?小摊贩卖菜都知道要带一杆秤,你用没砣的秤就想糊弄人,当心工商查 ...

呵呵,我敢这么说你以为我在开玩笑?去大音看看我最新贴的英文版数学论文,那是6年前的研究。至于聘书,你那么想看的话,我甚至可以给你看诺贝尔奖的证书,当然要等几年,但我绝不食言!而且到时我会拒绝(领奖)。
发表于 2014-6-25 11: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03ux 於 2014-6-25 11:23 編輯
陆游 發表於 2014-6-25 11:19
呵呵,我敢这么说你以为我在开玩笑?去大音看看我最新贴的英文版数学论文,那是6年前的研究。至于聘书, ...

你太伟大了,你是树叶国的骄傲。可惜的是中国人都不知道。神经病,真无聊。

点评

哈哈,诺奖什么时候增加了最佳胡扯奖.  发表于 2014-6-25 11:45
 楼主| 发表于 2014-6-25 11: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陆游 於 2014-6-25 11:26 編輯

我已经告诉你我的真名,你可以等着看笑话的,但不知道是谁的?

如果你想知道的话,我还可以公布我所有的简历,不过这有点炒作自己的意思了,还是罢了,但我可以私下传给你
发表于 2014-6-25 11: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游 發表於 2014-6-25 11:23
我已经告诉你我的真名,你可以等着看笑话的,但不知道是谁的?

出门向右,不送
 楼主| 发表于 2014-6-25 11:2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美时间半夜了,不劳您远送,休息了
发表于 2014-6-25 13: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素養影響了你的學識。唯你獨尊。
发表于 2014-6-25 13: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nanjingyu 發表於 2014-6-24 14:03
科学很好,就是大音“做的古琴”其实不咋的,5K的的琴自己评价是好琴,漆面都裂了好几条缝,很不理解,这个 ...

兄弟,我只是说生漆的琴不应该这么快就裂,因为有很多道程序做成的嘛,至少我原来的练习琴用了四年了,就是表面被指甲磨损,但是也没有裂,那个练习琴还只是表面一层生漆,所以我就觉得是不是买的太便宜,没有说是所有的5K琴,不好意思!
发表于 2014-6-25 14: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1. 〝混響〞,是音頻效果器的 reverb 吧
2. 彈琴時,可以利用不同的彈奏力度、彈指速度、觸弦角度、彈奏點的弦長位置.....來變化音色。
3. 大音實驗室 http://dayin.hidii.com/news/string_steel-ice 提到
〝.....我們比較了樂聖鋼弦與雷氏絲絃的音色差別,本文將會比較上音鋼弦與龍人冰弦,還是採用大音3.0版的琴。我們仍然先以中等力度的四弦散音為例作對比,.......〞
這裡如何確保兩次〝中等力度〞都一致?是否另有開發測試用的標準彈撥器?

江振興  台灣  20140625  14:05

发表于 2014-6-25 17: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逍遙竹郎 發表於 2014-6-25 13:16
你的素養影響了你的學識。唯你獨尊。

典型的妄想症
发表于 2014-6-25 17: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逍遙竹郎 發表於 2014-6-25 13:16
你的素養影響了你的學識。唯你獨尊。

这是一个典型的妄想症
发表于 2014-6-25 17: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nanjingyu 發表於 2014-6-25 13:45
兄弟,我只是说生漆的琴不应该这么快就裂,因为有很多道程序做成的嘛,至少我原来的练习琴用了四年了,就 ...

工艺不过关,小作坊的琴都不会裂
发表于 2014-6-25 17: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CHIANG 發表於 2014-6-25 14:06
1. 〝混響〞,是音頻效果器的 reverb 吧
2. 彈琴時,可以利用不同的彈奏力度、彈指速度、觸弦角度、彈奏點 ...

大音论文,不值一驳。“混响”一词他是查的百度,外行,不懂的。啥标准都不懂就讲测试,那一堆东西就是废物,讲得再多都没用,不懂最基本的原理。
 楼主| 发表于 2014-6-25 21: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陆游 於 2014-6-26 06:19 編輯
CHIANG 發表於 2014-6-25 14:06
1. 〝混響〞,是音頻效果器的 reverb 吧
2. 彈琴時,可以利用不同的彈奏力度、彈指速度、觸弦角度、彈奏點 ...

1. 对的,是revebration。有关“混响”、“共振”、“和声”这三个概念我会专门发文。
2. 弹琴时当然可以利用指法的变化来奏出不同的音色,但这只是定性的说法(实际连定性的也算不上,因为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影响),但是影响的程度有多大?这就是定量的罗氏分析法要回答的问题。
3. 如何確保兩次〝中等力度〞都一致?是否另有開發測試用的標準彈撥器? - 现阶段还没有标准拨弦器,准备开发。至于如何確保〝中等力度〞,现阶段只能是控制录音得出的最大音量,同时多次录音作平均。
 楼主| 发表于 2014-6-25 21: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陆游 於 2014-6-25 21:33 編輯
nanjingyu 發表於 2014-6-25 13:45
兄弟,我只是说生漆的琴不应该这么快就裂,因为有很多道程序做成的嘛,至少我原来的练习琴用了四年了,就 ...

“5K的琴自己评价是好琴,漆面都裂了好几条缝。。。5K的琴就这样了。。。” 你这里用的是统称,而你的意思是你拿到的那张5K的琴是如此如此,要特指,这两个说法差别大了 - 说话应该尽量严谨,不论何时何地,比如你看了大音的文章应该可以注意到在我做推测的地方(还没有理论和数据支持时)大都用了“可能”如何如何,事实上我后面的文章在不断修正前面的推测。算是科普吧
发表于 2014-6-26 01:41:18 | 显示全部楼层
03ux 發表於 2014-6-25 17:05
工艺不过关,小作坊的琴都不会裂

看了此人很多信息,别的不说,一句“小作坊的琴也不会裂”,就知道此人底子有多厚了。大名家大作坊如钧天钫甚至雷威作品,也对开裂持谨慎态度。。
发表于 2014-6-26 12:3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03ux 於 2014-6-26 16:24 編輯
edgecity 發表於 2014-6-26 01:41
看了此人很多信息,别的不说,一句“小作坊的琴也不会裂”,就知道此人底子有多厚了。大名家大作坊如钧天 ...
看了此人很多信息,别的不说,一句“小作坊的琴也不会裂”,就知道此人底子有多厚了。大名家大作坊如钧天钫甚至雷威作品,也对开裂持谨慎态度。。
想知道为什么吗?唐琴都是开豁子的?啥都不懂就敢插嘴,噗!
发表于 2014-6-26 17: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都是些什么人啊,说的内容离琴十万八千里,不懂唉!
 楼主| 发表于 2014-6-26 20: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陆游 於 2014-6-26 20:21 編輯

"panly74:个人觉得你可能更适合做物理学家或材料学家。那是个更提倡严谨和科学的领域。"  - 您的意思是音乐界,古琴界就不需要那么严谨和科学?所以让某些人可以浑水摸鱼? 这正是我要批判的观点,请看即将发文的《混响、共振、和声及其它》.

国人大都以为只有科学需要严谨,艺术嘛生活嘛就不必了 -  于是平常大家都可以乱说话,胡吹牛。事实是在中国连科学也无严谨可言。 而本人既是数学家也是音乐家,还是诗人(作品有贴在本论坛),但我在任何领域都一样严谨。中国有个流行词叫“混”得如何,生命是用来“混”的吗?

点评

無恥  发表于 2014-6-27 15:58
发表于 2014-8-28 09: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赞同楼主的文章,王更多的是一个商人,一个自我炒作的斫琴人。其实他的那些理论更多的是忽悠那些喜欢古琴,但又不太懂琴的人的。而那个群体是很大的,且很容易被忽悠。
发表于 2014-9-4 16: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呀。可学
发表于 2014-9-4 18: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各有千秋
发表于 2015-4-22 19: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琴需要这种富有诚意的探讨
发表于 2015-4-27 20: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樓主
辛苦了
謝謝
发表于 2015-5-2 06:34: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5-10-20 23: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10-21 11: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wingplum 於 2015-10-21 11:19 編輯

过去两年多了,再看此帖,牛吹得大大,作品没見. 笑死人冇命賠.
发表于 2016-9-14 15: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的理性
发表于 2018-8-15 13: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捡有用的、舒服的字眼看。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5-1-18 15:48 , Processed in 0.046312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