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6月02日 14:24 来源:CCTV.com 主持人: 古人常说“琴棋书画”,“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由此也可以看出来古琴对于中国古代文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但是在今天相信真正了解古琴并且能弹奏古琴的人应该说是越来越少了。在2003年,中国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由此也揭开了古琴文化传播的热潮。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个走得积极而乐观的人,他就是古琴演奏家李祥霆。 解说:古琴,一种神秘而带有传奇色彩的乐器,人们偶然能从屏幕上看到它的身影。在电影《功夫》中,它被描述成功力强大的绝门武器;在《笑傲江湖》里,它能让正邪两派高手结为知音,共谱一曲“笑傲江湖”。 主持人:如果说老百姓对古琴的感受,可能很多时候是来自于一些电影,在《功夫》里头古琴几乎变成一个武器,它就把它表现成一种武器,刀枪剑戟全上来了。 李祥霆:因为古琴在古代很重要,如果在一个古代故事里用了它会有更大的艺术感染力。 主持人:可是它为什么不选琵琶、古筝? 李祥霆:因为那种乐器大家太熟悉了,用得太多了以后缺少新奇感,而且这个乐器一听说是古琴,大家觉得很有距离,就好像它一定是更高于大家所已有的感觉。不熟悉的东西你怎么发挥,人们都不会产生太多的疑问,反而更容易造成一种影响力。如果太熟悉的东西,恐怕就你做得夸张太过了,大家觉得不可信了。比如《功夫》 吧,古琴怎么用,作为兵器戏里需要都是可以的,但它用了古筝配的音乐。 主持人:他当时弹的那个琴呢? 李祥霆:按琴做的但是比琴大得太多。至于有的琴做的什么都不像,特别难看,很简单你借一个琴或者到乐器行租一个琴,二三百元钱两个小时,拍完了送回去, 省得美工去做了,而且借的琴都是真的琴,这多简单。有很多其它的电视剧明显把古琴放反了,很有名的电视剧,很有影响的电视剧都有这种情况。 主持人:您在这些电影里看到这些比较可笑的错误的时候,着急吗? 李祥霆:不但着急,而且心里发麻,一看琴不像,又反了,然后这么一来,发麻,有时候脸红,不敢看了,个别的出汗,太恐怖了! 解说:真正的古琴到底是什么样子?今天,李祥霆教授做客《大家》,特意带来了一把价值连城的唐代古琴。这张琴是一位富商高价拍卖得来的,很多人试弹后演奏效果都令他不满意,最终是李祥霆让它发出了天籁般的声音。从那以后,只要李祥霆需要,他就派人把琴送来免费给他用。 李祥霆:这是唐朝的琴,有1250多年了,有明确年款的唐琴比较少,而且是通过这个年款可以证明它是皇家之物,不是民间的更可贵了。而且声音还特别好。这是背面,九霄环佩,是琴的名字。
| |
| 唐代皇家古琴 | 解说:这张是唐代制琴名家四川雷氏家族为皇家定制的,琴背池上除了刻有琴名「九霄环佩」之外,龙池下还刻有「汾阳世胄国景珍藏」,和「东坡苏轼珍赏」,这两方印代表着这张琴曾经的主人。古琴乐器本身也充满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意味,它通常以梧桐做面,杉木为底,长为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琴底为平,意为"天圆地方"。 主持人:琴总是让我们觉得,特别是古琴有时候甚至可以说用“神秘”这个词来形容。我们看到很多古书当中记载的这些琴的故事,像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 李祥霆:在古代,因为古琴在古代非常重要,重要到大家把它看成是一种神圣的艺术,或者是一种思想传统的载体,像伯牙弹琴子期知音的故事完全是可以相信它。因为它说的是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也好,流水也好,实际是即兴演奏,因为伯牙有很高的艺术表现能力,又有很好的修养,所以能表现出那种意境。所以钟子期听的是“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流水”,说的是形象和境界,音乐给他带来这种感觉,这么一解释就不神秘了。 主持人: 李先生,我想我不知道我敢不敢做一测试,您刚才说这个琴能够传递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感悟,您能不能给我弹一个曲子我来感受一下您看对不对。当然这个可能最后发现我感受的根本不对。 李祥霆:这实际是你给你自己出了个难题。 主持人:是给我自己出了个难题,所以我在犹豫您知道吗? 李祥霆:弹一个比较伤感性的,当然要鲜明一点。 主持人:您先告诉我了,您不能先告诉我,您是怕我最后听不出来怕我最后出了丑。 李祥霆:不说了。 弹琴 李祥霆:这是什么情绪? 主持人:我觉得好像至少它不是一个伤感,就好像春天出游的时候走在路上的感觉,但是并不是那种特别兴奋。 李祥霆:对。 主持人:至少这次考试及格了,紧张之后 您能不能拿这张琴弹一个比较著名的古曲,因为我们想开场时候有一个很好的古曲作为开场。 解说:这首古琴曲《流水》表现的是点点清泉汇集到江湖大海的意境,善弹琴的伯牙和樵夫钟子期正是因为这首曲子相识,并使知音一词流传千古。子期死后,伯牙摔琴终身不再鼓琴。古琴音乐使听者有“绕梁三日”之感,关于古琴的神奇力量古代有很多传说,伯牙弹琴能让水下的沈鱼跳出水面,孔子听琴“三月不知肉味”,最为传奇的是有关东汉书法家蔡邕听琴的故事。 李祥霆:蔡邕被朋友邀请去作客,他走到门外听到里面弹琴有杀声,他就没去。后来过了一段时间朋友说你为什么没来?他说我在你门口听到琴有杀声,所以我没敢去。啊,他说因为我看到了螳螂捕蝉,螳螂又怕它跑又想抓它,在这个时候可能我这种感觉带到琴里去了。 主持人:我们做一个假设,假如您现在看到那个场面,您也是即兴演奏,您去表现这个感觉您会怎么表现? 李祥霆:比如说有杀声,我现在用即兴编一个曲调指法来表现,如果有杀声可能这样。就是犹疑不定又过分刚毅,就有可能像这个,可能是这种。 主持人:每听到这些故事的时候,都会觉得古琴能产生这样一种结果,可是我们会怀疑? 李祥霆:这个现象,文人对琴的一种尊崇,带有理想和神话,民间有神话,民间神话是怎么来的,就是人们对于外界的认识不能理解,把它看得很崇高,有决定性的力量,所以容易产生神话琴本身到了这个影响力,就产生了神话别的乐器产生神话的例子就很少。 解说:延续千年的古琴神话,到了现代社会却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2003年,古琴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代表,申报世界遗产需要两大条件:一是该遗产必须是珍稀的、有代表性的,能反映一个民族曾达到的文明高度;二是该遗产处于濒危状态,亟须抢救。古琴正是因为符合这两个条件而入选。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古琴的地位最为崇高,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在历经三千多年的发展中,它完好的保留到了今天,而古琴所崇尚的“中和、雅正”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唐代是古琴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清朝后期逐渐衰落,到今天,全国会弹古琴的也不过一万人。古琴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琴之幸,也是古琴之悲。 解说:这个茶馆是中国琴会的联谊中心,作为中国琴会会长,每个月李祥霆都要参加一次琴人聚会,这被称作“雅集”。今天第一个演奏的是一个十几岁的学生,李详霆当年也是在这个年纪开始接触古琴的,但是他并不像这个孩子那么幸运, 在他学琴之前,连古琴的样子都没有见过。1955年,做中医的父亲为家里买来一台收音机,李详霆打开广播,突然里面传出一种慑人心魄的声音,当时他并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 李祥霆:我一听一个是箫,另外一件乐器不知道是什么。就觉得那种美妙奇妙的感觉,好像把心给提起来,好像把灵魂给抓住的感觉。一会儿播完了以后说,刚才各位听到的是琴箫合奏《关山月》。哎呀,原来这就是古琴,一种惊奇欣喜融合到一块。 主持人:那是第一次听到古琴的声音? 李祥霆:在广播里第一次听到,但是在那之前我喜欢读唐诗。我父亲给我们念唐诗,然后已经开始接触到国画。画国画,里面有人携琴访友这种图,国画里常有的题材,诗词里边也提到,所以知道琴,但是就是不知道声音是什么,没引起注意。另外在那个时候,其它的民族乐器比如古筝、琵琶、二胡、笛子已经听了很多,一个是从广播里听的,一个是电影里的配乐,有深刻印象了,这一切都是基础。到了琴箫合奏这个曲子一播,马上占据我灵魂中最重要的位置,所以就痴迷地、发疯地去寻找各种有关琴的一些资料、文字、图片。后来我父亲办公桌,木板是比较薄的,我就在上面绷一个包装用的纸的绳子,过去包装都是用纸的绳子比较结实,这边垫一支铅笔这边拉紧了,这么绑一块东西坠下去弹,这么一弹,哎呀,觉得很好,这个感觉就找到了寄托内心的渴望。
| |
| 琴界泰斗查阜西先生 | 解说:李详霆非常想看看真的古琴是什么样,一次,他从家人那听说《今古奇观》中有关于古琴的描写,他在旧书摊找到这本书,按着书里的描述,李详霆决定自己做一张琴。 李祥霆:我父亲是中医,他有一个中医诊所的牌子不用了,放在一个空房子里边,受潮以后翘了,正好天圆有了。根据小说描写根据画上看到的琴,上面是圆的,可以做琴面就想自己做一个。我们家里有一把旧的锯,然后跟邻居借了一个旧的刨子,还有一把旧的菜刀,我为什么敢做呢,因为我对什么都感兴趣,小学的时候我们邻居有一家是木匠,他每天在街边做箱子,我就在那儿看,放学没事就看,他做了好几个箱子我都看了,怎么用刨子、怎么用锯、怎么去刷漆。我还问这是什么漆,他说硝基清漆,上颜色,那是好多年前的事,后来用到这上面来。 主持人:您就自己做? 李祥霆:用了差不多一年的工夫。 主持人:这个琴当时弹的效果怎样? 李祥霆:当时自己很满意。因为它出来的那种声音,比如说这个滑音有,这个有,我就弹了《关山月》,因为广播里放多次,我就记住了,我自己编了指法,用它弹了《关山月》。 主持人:弹的跟广播里播的旋律是一样的? 李祥霆:指法肯定不是,然后到新年晚会上,我的同学,同年级的同学,他吹箫我弹古琴,还上个节目《关山月》。 主持人:就弹的那把琴? 李祥霆:对。 主持人:演奏的时候有没有人知道这是你自己做的琴,根本不是标准乐器? 李祥霆:没说,就是说琴箫合奏《关山月》。但是我从家里拿到学校的时候,路上很多人说这是什么,都不知道。我很得意。到学校同学说这是什么?我说这是古琴。们说在哪儿买的?我说文具店,因为文具店也卖乐器。他们说多少钱?我仗着胆子吹牛,我说20元钱。他们说那么贵,因为当时20元钱显得很贵,一般工资也就几十元钱。漆上得很亮,放在教室窗台上,大家看了都很惊奇。 解说:少年李祥霆完全凭借自己的想象练琴,为了能得到一点指教,他尝试给广播里听说的查阜西先生写信。查阜西是中国琴学泰斗,北京古琴研究会的副会长,自幼学琴,20世纪30年代以一曲《潇湘水云》享誉古琴界。为了得到查老的帮助,不至于因为忙不理他,李祥霆特意把自己做琴的经过写进信里。但是他并不知道地址,信封上他只写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转交北京古琴研究会。没想到,几天后他竟真的收到了回信。 主持人:您记得他说什么了? 李祥霆:他说收到你的信我们很感动,我考虑想全力帮助你,这是最重要一开头的两句话。后来他说我想要知道你的情况,第一,问几个问题。第一 父亲什么职业?能不能供你到大学毕业?他就有这种想法,。第二你喜欢古琴是仅仅爱好 还是想把它学好?第三是除了古琴你还喜欢什么?还有古琴到一定深度需要学习律学,律学需要数学好,你喜不喜欢数学?他说希望你给我们回信,我还会给你再回信。那天晚上基本没怎么睡着觉,顶多睡三个小时,激动得很。 主持人:是不是连夜给他回信? 李祥霆:第二天早上会心的,因为当天晚上情绪激动万分没来得及想。就体会这封信的力量和价值。高中生很敏感,问我父亲能不能供我到大学毕业,当时考大学是很难的,因为大学录取的很少。他问这个问题可能觉得我有这个希望,那就更激动了。他愿意帮助我学琴,还是全力帮助我。我第二天就给他回了信,我说我父亲是中医,能供我到大学毕业,第二 我对古琴不仅仅是爱好,要想把它学好。 主持人:其实您回信的时候,他问您家里能不能供您上大学,那时候跟您父亲商量过吗? 李祥霆:没有,我做任何事情都没跟父母商量。
| |
| 青年时代的李祥霆 | 解说:这就是查老当年给李祥霆的回信,李详霆完好的保留了50年。查老还给他起了一个艺名叫李泠秋。李祥霆写信拜师的事在当时传为佳话,多家报纸刊登了这个故事,后来竟然有很多学生模仿他写信拜师,但都没有学成。1957年,李详霆跟随查老学琴,他的痴迷和刻苦使得他的琴艺进步飞快,别人用一年学会的曲子,他几个月就能弹奏了。1958年,接受严格训练后的李祥霆顺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接受古琴大师吴景略先生的悉心调教。吴景略先生时著名的古琴教育家和演奏家,他最善弹古琴曲《渔樵问答》,30年代被人称作“吴渔樵”。 那时民乐非常不受重视,有人拿着二胡走在学校里都觉得不好意思,而古琴又是民乐当中最不受欢迎的,往届学古琴的学生多是因为入学成绩不好而被调换到古琴专业的。李祥霆是音乐学院有史以来第一个因为喜欢而主动学习古琴的学生。 李祥霆:我在学古琴的时候同学们都说古琴什么呀,声音那么小,那么难听,淘汰算了。我们学校民乐系的学生只有一两个人说古琴挺好,当然吴景略先生是我主课老师没问题,说古琴如何如何重要,他会强调的。但是一般老师不闻不问,对古琴毫无兴趣。但是作为系领导知道古琴重要,所以成立民族音乐系之前就把吴景略先生从上海请到中央音乐学院,所以从领导上有这样一种努力,去保护和推动,但是从整个环境来说古琴是最不受重视的。 主持人: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反差? 李祥霆:确实不好听,不好听,一般人不觉得好听,对古琴当时的评语是“难学易忘不中听”。 主持人:不好听?我觉得难学易忘可以理解。 李祥霆:你现在听的古琴好听多了,那时候古琴有两种原因,一个是古代留下来的琴多数,声音都不好,声音太小一般人就接受不了,而且音色也不好。我在学琴的过程中,查阜西先生有20多张明朝琴,没上弦,他说你上上弦,给我上好弦,听琴的声音怎么样。上好弦一听,一个声音都不好,就好像一个普通木头盒子拉了一根丝在那儿弹,声音完全不好而且不出声,一般人听当然说不好听。而且很多人演奏水平很低,查阜西先生在文章里讲古琴的衰落,一个是大家会弹的曲子少了,会弹琴的人少了,另外演奏水平低了,只有少数几个人水平高,其他水平都不高。你听到水平不高的人,用不好的琴演奏你还不了解曲子。 主持人:这实际上是一个恶性循环。 李祥霆:是呀,人家当然觉得难学易忘不中听了。 解说:这是中国古老的琴谱,这看起来像天书一样文字记录的是琴家演奏古琴时的指法动作,叫减字谱,这也是致使古琴难学易忘的原因。古琴的这种独特的记谱方式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要使这些古琴谱流传下去,就要依靠琴家重新打谱,一首同名的琴曲,会因琴派、琴家、时代等不同而有多种版本,这就要求琴家能准确的理解古谱。古琴现存有3000多首琴曲,但是真正流传下来的却不多。 解说:古琴的冷门并没有影响李祥霆的对它的热情,1963年他留校任教,成为音乐学院继吴景略先生之外的第二个古琴教师。这一年,中国艺术团去日本演出,李祥霆在这次排演过程中,第一次感受到了古琴的不受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