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11272|回复: 20

忆恩师梅曰强先生 茅毅 <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 12: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出生于上海,记得是一个秋天的午后,在上海二十年代建造的老房子里,正在发疯地想:这些台阶上的钉子,资本家是拿来做什么的?就在此时广播中响起了古琴声,心中像炸开一样,随之而来的是甜蜜,很多年后我才明白那是被艺术所感动。
后来到了南京,开始住在青石村是五十年代建的平房,虽然文革接近结束,可能是艺术学院子弟的关系,我们院里的孩子都学点什么,比如对面周积寅叔叔家的立立就画国画,杨积菲阿姨家的红红就弹钢琴,我就学小提琴,每天枯燥的练习,声音像杀鸡一样难听,还伴随着父亲的呵斥,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绝对是一种刑罚,一年半后就再也不肯拉小提琴了,改学了钢琴。可我始终对挂在家里墙上的古琴很向往,奶奶每天上午起来泡一壶茶,看报纸,午觉后,下午都弹一会儿古琴,那种声音真是令人心醉。可每次要求学习古琴,都被告知:“将来没饭吃的,不要学这个,要学等大一点再说。”直到了一九七八年,奶奶才肯教我学琴,记得第一个曲子是《良宵引》我一个下午就把此曲学会了,奶奶直夸我:“不错不错”得到鼓励后就更加有信心了。
一九八零年我家搬到竹杆里21号,是清代的古建筑白墙黑瓦,外墙的青砖里长满青苔和蕨类植物,出门就是秦淮河,要不是邻里间的一口南京话,我还真当是外婆家的盘门(苏州)呢——我时常独自一人面对那古墙,把它想成江南水乡——楼下住着国乐大师程午嘉教授,每天早上都能听到他沉重的脚步声,把我惊醒。此外的收获是经常能听到美妙的琵琶声,刚搬家时程老特意来看望奶奶,弹了几曲,然后就聊《二十四况》,听老先生聊天是很开心的事情,这样的机会很多,像国乐大师甘涛教授、上海音乐学院林友仁教授、中央音乐学院的于润洋教授等等,都能学到不少东西。
记得一九八四年春天的一个下午,程老请我父亲下楼到他家,我跟着下去,在门外听着,里面在弹琴,结果一个下午都没上楼,回来家父讲,是梅曰强先生,弹了一下午琴,程老介绍来学习乐理的,其后梅老师就经常过来玩——后来还有琴人刘正春先生是通过家父的学生南京师范大学林克仁先生介绍来我家学习。
其间,我问梅先生借得《五知斋琴谱》每天下课后,做完作业就抄谱,整整花了三个月,才告完成。后来还借了梅先生手抄的《绿榕山馆琴谱》和清代的《蕉庵琴谱》等来抄录,问刘正春先生借得《松弦馆琴谱》复印件,抄录。现在我手抄笔记本就有十几本,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一九八六年又搬回青石村,新式楼房,当年祖母病危,就投梅师门下。翻开手抄琴谱第六册首页,赫然记着:“八六年八月七号拜梅曰强为师十八岁”。每周骑车去梅师家上课要近一小时,但是心中的愉快,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
第一只曲子学的是《忆故人》,当时梅师只给了我减字谱,让我回家预习,我在没有任何录音的情况下,把此曲演奏出来了,回课时,梅老师非常高兴,说:“你会打谱,不错!节奏音准都不错。”其后帮我总结了南派的用指特点,音乐的处理,非常细致。令我受益匪浅。
第二曲学的《墨子悲丝》,梅师说:“这曲功力要求最深,是广陵派中最难弹的曲子之一,一直到二徽,你试试吧。我的学生还没有一人会此曲。”
九月份梅师来看祖母时,祖母问及我的基础如何,梅师说:“很不错!”,到年底祖母病逝,当时去梅老师家告之情况时,梅师弹了一回《忆故人》以慰亡灵,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一次演奏。
时间过得很快,到九零年已和梅师学习了二十曲,十二月一号梅老师第一次开独奏会,点名我做南京学生代表,弹了一曲《忆故人》,其它的师兄妹有扬州的刘扬,徐州的徐永和镇江的杨春薇三人,演出结束时,梅老师拉着我手说:“弹的不错,比我弹的好。”
一九九一年梅师因家庭变故在我家小住,其间学习了夏一峰先生金陵名操《秋塞吟》等几曲,师不仅善琴,且善画,非常好学,虽然画得很好,还向画家董欣宾先生学画,至今我还收藏着一张梅师转送的董先生的示范画。
几个月后去了广东惠州陶艺师兄处,一年间没有学习新曲,再见梅师时已是扬州。
一九九三年后梅师去扬州定居,此后一直到一九九九年都常去梅师处学习,其间学了《樵歌》,并复习所有旧曲,此时梅师的功力已炉火纯青,梅师的风格跌宕多变、刚柔相济、绮丽缠绵,出音自然,梅师一再强调弹琴要:“三分弹,七分想”、取音要求“清、亮、圆、润”、指法严谨;每次听他的演奏都有变化,生出许多新东西,让人捕捉不尽,恐怕就是梅师常说的“有法无法”。
梅师平易近人,对去学琴的朋友来者不拒,教琴一丝不苟,外地学生去了管吃管住,很多家务都要自己来做,一九九七年去时见老师苍老许多,看了心中甚是悲伤,我每次去都帮他老人家做些家务。最后一次见梅师是离他逝世一个月左右,在一起吃了饭,相见甚欢,没想到不久突然病倒,去医院时已神志不清了,梅师逝世当天正在北京出差,当天心脏狂跳,一直定不住神,感觉有种不祥,晚上正梦见梅师来,就接到电话,没想到几天不见竟成永别!!!!
搯指一算和梅师习琴匆匆二十载,因天资愚钝,天性疏懒,仅得广陵琴学粗浅之益,有生之年,定当努力,将师所授传之久远,以慰恩师在天之灵。


                     二零零六年四月可庐山人于金陵岁寒轩
发表于 2009-7-1 14: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第一个曲子是《良宵引》我一个下午就把此曲学会了
==================================

吹牛乎? 卖弄乎?
我无语了。。。。
发表于 2009-7-1 16: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打着“忆恩师梅曰强”的旗号,自夸的部分就占了文章的三分之一。
发表于 2009-7-2 10: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说呢,自夸其实也是人之常情。
发表于 2009-7-2 11:4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kiddy 於 2009-7-2 13:54 編輯

“第一只曲子学的是《忆故人》,当时梅师只给了我减字谱,让我回家预习,我在没有任何录音的情况下,把此曲演奏出来了,”

看来茅不是跟梅先生学的,是自学的。
发表于 2009-7-2 14: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笔是不是太差了点。。。
 楼主| 发表于 2009-7-2 15: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自己学个良宵用了2星期,看了N扁视频,人家就是牛哇。
发表于 2009-7-2 22:3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8-20 13: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出了点名的人都喜欢给自己编一些传说,甚至认个祖宗!好比朱元章想认朱熹做祖宗一样!他那个面相都不是十分聪明的人,更别提大师了!什么一下午学良霄,自打谱弹忆故人,吹吧,反正不用上税。自古以来,政治名人 ...
whwf027 發表於 2009-7-2 22:39

你這樣說又好像過火了一點...
发表于 2009-8-24 10: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出发点是善意的,目的是正确就好  
发表于 2010-10-5 15: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10-5 15: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12-18 00: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必这么尖刻 茅先生的琴还是不错的 大家都喜欢弹琴 泰然~泰然~
发表于 2012-5-11 16: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茅老师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纪念恩师,尊师重道。怎能也那些沽名钓誉之徒相提并论,况且一天学会良宵引也不是什么奇事,顾梅羹开指第一曲便是醉渔唱晚,李祥霆初学便是梅花三弄。别人善学过目不忘不是罪过。倒是楼上诸君时间空余不去钻研琴学,在这里指三道四与街上村妇又有何异,年轻人还是脚踏实地的好,嘴上无髯,口中无德,胸无点墨,学得几年琴,会弹个流水,梅花就飘飘然对人评头论足,学琴不修心不入闭门默坐。本人本不想插话,无奈茅毅先生便是恩师,于是罗嗦几句,诸君是赞是骂本人并不在意,天分自有高下,悟性自有高低,既然大家都雅好琴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时应知道【取法乎上】的原则,不可【得少为足】,而须尽自己天赋之力精进学习,能力到得了多高的程度,就学到多高,练到多高。天赋如有不足,最低限度还可以知道自己的极限到哪里,欣赏理解别人的琴艺时,还不失为一位知音。

大家云集在此只为爱好古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名成家,学不好当个望自重
发表于 2012-5-11 17: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caocai327 發表於 2012-5-11 16:43
茅老师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纪念恩师,尊师重道。怎能也那些沽名钓誉之徒相提并论,况且一天学会良宵引也不是什 ...

你的语言也够恶毒的,骂了人还说自己不在意。
当了XX还要立XX
发表于 2012-5-23 05: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活着的时候在干啥,老师死了以后这样写自己,用心啊,人心啊,我们看的人长点心吧。。。。。
发表于 2012-5-23 12: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诚然,文中值得探讨的地方很多啊!
发表于 2012-8-13 14: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來在這兒學習的人不多,不過我倒是學到東西了.
发表于 2013-1-23 17: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还得琢磨琢磨选老师的事。。。。。
发表于 2018-8-16 16: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21-2-13 14: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5-1-16 00:17 , Processed in 0.020230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