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8133|回复: 12

纪念顾梅羹先生诞辰百一十周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7 16: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借友人句稍作损益,纪念师祖顾梅羹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湘水传韶韵,川流续雅音。
才高缘夙慧,艺冠本精勤。
桃李三千俊,门墙四代闻。
琴学泽后世,沈水念斯人。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16: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三七生 於 2009-12-17 16:52 編輯

懷念恩師顧梅羹教授   
         
                                                                                    丁紀園      
                     
      1999年12月22日,是我的老師著名川派古琴藝術大師、古琴教育家顧梅羹教授誕辰100周年的紀念日。這一天沈陽音樂學院將為老師舉行百年誕辰紀念會、學術研討會與古琴專場音樂會。當我得知這個消息,老師的音容笑貌即刻又浮現在我的腦海,仿佛又聽到了他對我的諄諄教誨。這位世紀古琴大師出生于書香門第,古琴世家,十二歲彈《醉漁唱晚》,直到92歲仙逝,他的一生在中國琴壇辛勤耕耘了八十年,為中國古琴事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我為我有這樣一位學識淵博而又慈祥的老師感到榮幸與自豪。

川派古琴世家

      先師顧燾,字梅羹,別號琴禪,1899年農歷11月初6日生,湖南長沙人,祖籍四川華陽。先師的曾祖父顧庚山先生為成都名士,猶善書畫。祖父顧玉成,字少庚,別署百瓶老人,早年在成都時,師從青城山道士張孔山學琴,張氏親授三十余曲,尤以七十二滾拂《流水》,“最得張之神髓”(《歷代琴人傳》)。藏有名琴“飛瀑連珠”九德俱備,并著有《百瓶齋琴譜》傳世。后來因少庚到湖南作知縣,遂在長沙落戶。少庚侄顧熙、字勁秋,長子顧儁、字哲卿,次子顧犖、字卓群,皆繼承家學,能文善琴。民國元年組織成立了“南薰琴社”。民國四年又與彭祉卿一起成立了“愔愔琴社”。
     先師為顧儁之子,天資聰敏穎奇,自幼由祖母教讀五經四書,篇篇皆可背誦如流。12歲跟著父親和叔叔學琴,第一曲就彈《醉漁唱晚》,當時傳為佳話。20歲與彭祉卿一起到上海參加“晨風廬琴社”的古琴會演,在各地琴家名流會集上海的盛大古琴演奏會上,用《飛瀑連珠》琴演奏的《流水》、《瀟湘水云》與《平沙落雁》等曲,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引起了古琴界的廣泛關注。21歲應山西育才館聘請,到山西在育才館及國民師范任古樂教師,教授古琴及中國音樂史,寫有山西育才館雅樂講義及中國音樂史講義。1947年被湖南音樂專科學校聘為教授,教授古琴、中國音樂史和古代文學,編寫了古琴教材和音樂史講義。1956年又被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聘為特約通訊研究員,并應古琴家查阜西先生邀請到北京,參加兩部琴學工具書《存見古琴曲譜輯覽》和《存見古琴指法譜字輯覽》的編纂工作。1959年調入沈陽音樂學院民樂系教授古琴,在沈陽音樂學院度過了晚年。

在北京的日子

     1956年先師應邀到北京,住在南鑼鼓巷64號查先生家中,從事兩部《輯覽》的編纂工作。
     查先生為什么請顧老師到北京從事這兩部“輯覽”的編纂工作?那是因為解放前查先生與顧家曾經有過一段較深的交往,對顧老師的琴學才識與為人深為了解。聽顧老師說查先生早年曾向他的叔叔和父親學過琴,并加入了他父親和叔叔們組織的“南薰琴社”,對顧家琴學得之於張孔山的真傳及顧老師的琴學造詣深為了解。解放前顧家還曾經救助過查先生,那是在國民黨統治白色恐怖時期,國民黨追捕地下共產黨人,查先生逃到長沙玉泉街顧家,在顧宅中躲避了三天。臨行時,顧老師的父親又湊了些盤纏,并把手上的戒指也給了查先生,送他往漢口。查先生到漢口顧老師處,顧老師收尋了當時家中僅有的46塊現洋及零錢,傾其所有全部給了查先生,并幫助查先生離開漢口脫離了危險。
     先師到北京后,就住在查先生家的三間南屋里專事編纂工作,歷時三年,孜孜不倦,先后完成了《存見古琴曲譜輯覽》和《存見古琴指法譜字輯覽》兩部巨著,還參加了《歷代琴人傳》的編寫工作。1958年9月《存見古琴曲譜輯覽》由音樂出版社出版,共一千一百頁,八十三萬字。這是一部了解唐、宋、元、明、清以來現存的一百四十四種譜集(包括印本、稿本和轉抄本),和這些琴書譜集中所記載的三千三百六十五個不同的傳譜,六百五十八首琴曲有關資料的大型工具書。《存見古琴指法譜字輯覽》未出版,有油印本,全書共十六冊。這是一部古琴指法譜字的辭典,它為三千多個古琴曲譜提供了全面的集注或集解,也是一千四百多年來幾百種彈琴技法解說的集大成。
     古琴曲譜輯覽與指法譜字輯覽這兩部巨著,在中國古琴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起了里程碑的作用,成了后人研究琴學、了解琴曲、認識指法譜字及彈琴打譜等最得力而不可缺少的工具書。這兩部《輯覽》雖是靠集體的力量完成的,但三年間,先師是全力以赴,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勞動,做了大量的工作。所遺憾的是,由于歷史的原因,在當時極左思潮的影響與支配下,致使這兩部巨著都未能署上先師的名字。
     先師彈的《廣陵散》,也是在北京時打出的。他曾對我說:“那時白天工作,晚上利用業余時間打譜,每天晚上打一段,正好四十五天打出來了。”我感到非常驚訝!忙問:“您怎么能打那么快?”先師笑道:“因為編寫過《存見古琴指法譜字輯覽》,古指法譜字沒有問題了,打起譜來自然就快了。”不僅打出了《廣陵散》,還寫了《廣陵散古指法考釋》和《古琴古代指法的分析》兩篇論文。在《廣陵散古指法考釋》文中,把曲中所有的疑難古指法譜字,一一綜合了唐宋以來所記載這些譜字的各家諸說,提出了個人的意見,成為后人研究《廣陵散》,認識這些古指法譜字及其彈奏技法最可保貴的資料。在《古琴古代指法的分析》文中,先師從袁均哲《太音大全集》,蔣克謙《琴書大全》和吳澄《琴言十則附指法譜》三書之中,所分析出來的古指法(文字指法和減字指法),共有十種。指出了在這“十種指法中,除袁均哲減字指法一種是明初的指法外,其余九種都是唐、宋、元三朝的古指法。有了這十種古指法,用來研究明代以前的古琴譜,當可能解決很多疑難問題了。”這是一篇很重要很寶貴的分析古琴古代指法的著作。像先師這樣全面研究分析古琴的文字指法和減字指法,為后人用來研究明代以前的古琴譜解決很多疑難問題的論著,在中國古琴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廣陵散》打出后,在電臺錄了音。與《廣陵散》同時錄音的琴曲還有《流水》、《瀟湘水云》、《平沙落雁》、《醉漁唱晚》、《秋塞吟》等共十首。這十首琴曲,先師在錄音時是一個接一個皆是一遍錄成的,沒有一首重來過。給他錄音的同志說,我們還是第一次遇到這樣順利一氣彈完錄完十首琴曲的。對他那嫻熟精湛的演奏無不贊嘆!
     1959年先師在北京完成了編寫任務后,同年赴沈陽音樂學院,又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

古琴教學與琴學著作

     先師到沈陽音樂學院民樂系教授古琴,他的第一個學生就是我的姐姐丁伯苓,那時她是民樂系古箏專業本科四年級的學生。當年學校未招收古琴專業學生,第二年老師又被借調到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龔一、林友仁與成公亮都是顧老師那時古琴專業的學生。一年后,返回沈陽音樂學院,一直到文化大革命開始,沒有離開過古琴教學,同時也完成了他的琴學專著--《琴學備要》。李成倫、顧澤長、申金芝和我,都是老師那時的古琴學生。姐姐丁伯苓雖已畢業,但留校在民樂系任教,也沒有離開老師。弟弟丁承運暑假也到沈陽來跟著老師學琴。有這樣一位學識淵博琴藝精湛而又慈祥的老師,回憶起來那是學生時代感到最幸福的一段時光。
     老師給我們上古琴課,用的是家傳名琴“飛瀑連珠”。在音院主樓老師的琴房中,壁間掛著“林泉嘉器”與“嗚鳳”琴,案邊擺放著從湖南帶來的翠竹盆景,明窗凈幾,兩琴對放,室內簡潔而優雅。記得有一次剛上完課,我提了一個現在看來非常幼稚的問題,但在古琴演奏中卻十分重要。我問老師:“您彈琴的走音怎么那么長,連上好幾個徽位仍余音不斷,我彈的怎么沒有您的那么長?”若是換個老師,也許會說那是你功夫不到家,功到自然成。但顧老師卻不然,他笑著說:“我現在就能讓你彈的和我的一樣長。”邊說邊站起來走到我背后,他用左手拿著我的左手大指,用右手彈弦,就這樣從十一徽,經過好幾個徽位,一直上到五、六徽處,仍余音不斷。當時我真是喜出望外!我即刻體會到了左手按弦的輕重與運指時的松緊度,真是傾刻間得知了其中的奧妙。我自己又重來一遍,完全達到了老師預計的效果!老師笑的是那么喜悅和慈祥。那時顧老師已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對于他的學生,有問必答,口授心傳,把他幾十年中彈琴的經驗體會,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的學生。至今我還保留著那時上課的筆記,是我在課后追記的。
     古琴教材是老師自己編寫的,學校發給我們的講義是油印的。老師說為了刻印這些教材及其中的曲譜,他就事先教給繕印室刻蠟版的同志認識古琴譜字,給他們講解古琴譜的譜字結構及記譜法等。至今已快四十年了,譜紙早已發黃,邊緣破碎,但我仍然珍藏著這套不知花費了先師多少心血的古琴教材。
     先師在沈陽音樂學院,除了教授古琴專業課外,還教過中國音樂史。音樂史課原是由杜六石老師教,記得當講到隋唐部分時,是請顧老師上的課,著重講古琴部分,從上古一直貫穿下來。
     課余,每到老師琴房,總見他不是在彈琴打譜,就是在伏案寫作。嵇康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與《孤館遇神》五首古譜,就是老師在1963年發掘打出的。還寫出了《嵇氏四弄幾個問題的考證》的論文,對“四弄”的作者問題,內容問題,聲調問題,及長短問題,都根據史料有關記載,一一作了詳盡的考證,并提出了個人的看法,成為后人研究嵇氏“四弄”的重要參考資料。同年應邀到北京參加了紀念嵇康誕辰1740周年紀念會,也是第一次全國古琴打譜會。記得很清楚,是我們幾個學生帶著“飛瀑連珠”琴,送老師上火車。火車開了,老師在臥鋪車箱里一直向窗外望著我們,并向我們招手讓我們回去,我們幾個卻都跟著火車走,火車越走越快,直到看不見老師。
     我們雖都未能參加那次古琴打譜會,因為那時我們都還不會打譜,但老師所發掘嵇康的古譜,我們卻都有幸在北京開會之前最先聽過了,尤其是對《孤館遇神》的印象最深,顧老師當時彈給我們聽時的情景,至今都還歷歷在目,也就在那時,顧老師已經開始給我們講解怎樣打譜了。
     1963年,日本一個文化藝術代表團來訪,到沈陽音樂學院,在音樂會上,顧老師演奏了《秋塞吟》,以他富有藝術魅力的精湛演奏,給聽眾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
     先師的古琴專著《琴學備要》的最后謄寫,是在1964年開始的。課余,不論白天晚上,或是寒暑假期,抄寫不停。只見他案頭上擺放著用毛筆、毛邊紙正楷抄寫好的一疊疊的雙頁書稿日日增高。我還趁老師裁紙時,不止一次替他研過墨,見他在章節之后還加蓋上了印章。墨字、朱印十分漂亮。這部集先師多年心血的琴學專著,也是他自編的一套系統完整的用于音樂院校的古琴教材,在“文革”前基本完成了,他分裝訂成厚厚的三大本。
     《琴學備要》共分六編,第四編是琴譜。就在琴譜編中,不僅論述了琴譜的創制與發展,減字譜的組織法,還寫出了打譜的節奏方法等等。這對于后人彈琴,尤其是發掘古譜,都是十分珍貴的學習和研究資料。所載琴譜,不論是根據《百瓶齋琴譜》整理的,或是自己打譜的琴曲,在每首譜后都寫有后記,指出它所在的譜本、時代,曲情所描寫的內容,全曲的章法層次,以及演奏時對各段的處理等,有的曲譜還對全曲結構的分析和技法的運用,作了詳細的解說。篇篇文字無不精美,以簡潔的語言達到言近而旨遠的意趣,讀來無不令人心悅誠服。可以說《琴學備要》在二十世紀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琴書譜集,是川派繼《百瓶齋琴譜》之后的一部重要琴學專著,是先師為我們留下的一份豐厚的琴學遺產。
     先師多才多藝,不僅學識淵博,琴藝精湛,而且善詩文與書畫。“文革”前我見過他畫的蘭竹扇面與條幅。他的書作,正如一位國畫家所云:字里行間透出寬容仁厚、雍雍大度的君子之風。
     先師謙虛謹慎,平易近人,待人和藹可親,他像慈父一般關愛著他的學生。冬天的假日里,他帶著我們到離學校不遠的南湖公園去踏雪游玩,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就在南湖的雪山上,他還給我們講解了《鷗鷺忘機》演奏時的處理。“五一”節放假,也帶著我們到南湖游玩過。在學生當中,要算我和姐姐丁伯苓與顧老師的接觸最多,姐姐的房間離老師僅有兩門之隔。記得有一天晚上,我倆剛從食堂買飯回來,聽見有敲門聲,原來是顧老師送來一盤兒他親手做的雞肉,邊遞給我們邊說:“你們吃吧,正趕上,嘗嘗我做的雞。”我雙手接過來一看,全是圓的肉塊,我倆邊吃邊說,老師把雞腿上的肉都給我們了,老師吃的是什么就可想而知了!他還親手用東北大豆做過湖南風味的臘八豆給我們吃,其味道極鮮美。
     晚上,每到老師房間里,不論他正在彈琴或寫作,總是要放下手頭的事情,讓我彈琴,隨時上課輔導,還常常講一些與琴曲有關的琴學理論問題。凡是顧老師的學生都有同感,他給我們上課的時間是無法用“學時”來計算的,他為我們付出的太多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16: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三七生 於 2009-12-17 16:31 編輯



“文革”在鄉間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在破“四舊”的浪潮中,先師也未能幸免,被紅衛兵批斗后,連同顧澤長一起被遣送回鄉。
     先師帶著琴與《琴學備要》的稿本,回到了長沙西鄉老家。哪知回到鄉間老家后,帶回去的四張琴,又全部被沒收了,書稿幸虧被澤長學兄藏起來才免遭劫難。不僅琴被沒收了,而且隔些日子,在村里或公社開大會時,還得讓先師站到臺上進行一次“階級教育”。就在這樣緊張而惡劣的環境里,先師仍未放棄琴學研究,仍未放棄發掘古譜與寫作,又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學術生命。沒有琴,就自已造琴,他用戰國楚墓出土的古楠木,仿曠世名琴“鶴鳴秋月”的式樣尺度,自制了一張琴,命名為“楚楠”。先師就在他自制的“楚楠”琴上打出了《離騷》、《猗蘭》和《漢宮秋月》等曲,還寫出了《古琴美學》的論文,繼續完善他的《琴學備要》。1977年12月下旬,我給老師去信時問有沒有以前打出的現成的《漢宮秋月》譜......。哪知僅僅隔了半月,于1978年元月14日就隨信寄來了他現打的《漢宮秋月》曲譜。先師在信中說:“紀園:妳的上年12月23日來信收到了。妳要我寄給妳《漢宮秋月》一曲的琴譜,我處并無現成的,因妳急于需要,只得臨時據《五知齋琴譜》特為打出,記成簡譜和減字指法對照。特此寄上,妳收到后,希望細心琢磨,加緊練習,即可熟能生巧......。
     我上年從舊歷八月至十一月,因高血壓引起的腎炎,大病了三個多月,現在雖已好了,還有些腿腳綿軟無力,走起來虛虛晃晃的,手也不大聽指揮,好在食量已恢復正常,或者還能維持一些日子的生命。承妳關念,并此告知。”
     讀著老師的手書字諭,看著《漢宮秋月》的琴譜與后記,禁不住熱淚盈眶!那時先師已是即將八十歲的老人了,又時處鄉間的數九寒冬,又在大病初愈,竟然在兩周內打出并抄寫好了曲譜寄來,當時的情景就可想而知了。我真后悔,要早知老師處境如此艱難,就不該問起琴譜的事。
     先師在《漢宮秋月》后記的最后寫道:“五知齋原曲,本系十六段,稍嫌其長,今節為八段,似較緊練。
     顧梅羹一九七八年元月并識于長沙西鄉之青山草舍。”
     就在長沙西鄉這座青山草舍中,先師整整度過了十二個春秋,直到1978年隨著政策的落實,十月份沈陽音樂學院派人到長沙西鄉接先師返校復職,顧澤長返校分配工作,於十月底又回到了沈陽音樂學院。先師賦詩感懷:“四壁琴書籍沒空,十年顛沛役衰翁。忽傳掃蕩陰霾浄,喜見新天日更紅。”

老當益壯,不遺余力

     先師回到沈陽音樂學院后,在音樂研究室搞研究工作。1979年春天,我借著到北京出差的機會,前往沈陽去看望老師。十多年沒有見面了,他看到我非常高興!我看他比以前瘦多了,但精神很好。就在沈陽停留三天的時間里,幾乎天天都在彈琴給我上課。他還趁我到火車站買票的功夫,又給我抄寫了好幾段《漁歌》譜。我回來只見他在燈下寫個不停,連晚飯還沒有吃。
     1980年先師與古琴家凌其陣老先生一起組織成立了“遼寧古琴研究會”,并任會長。八十年代,邊從事教學,邊從事琴學研究。1984年4月,沈陽音樂學院為先師錄制了古琴專題藝術片《似聞流水到瀟湘》。同年8月,我應邀到沈陽參加在沈陽音樂學院召開的全國民族音樂學第三屆年會,真是天賜良機,我不僅可以看望老師,而且在會議期間,我還利用休息時間又學了《風雷引》,沒有時間抄譜,老師還親自給我抄寫了曲譜。1984年,先師已是八十五歲的老人了,又擔任了帶研究生的教學任務。建國以來,在高等音樂院校里開設古琴研究生課的,顧老師是全國第一人,朱默涵就是1985年考入的古琴專業的碩士研究生。
     1985年先師出席了在揚州召開的第三次全國古琴打譜會,帶著他珍愛的“飛瀑連珠”琴。會上見到各地的學生歡聚一堂,他非常高興!在音樂會上,我就用這張在先師家已經相傳四代百瓶老人的傳世名琴演奏了《高山》。會后吳兆基老先生對我說:“妳彈的那張琴,是這次琴會上聲音最美的一張琴。”并問我:“是不是揚州的那張馬琴(馬琴:宋代造琴名家馬氏兄弟所制)?”這使我想起了先師“文革”在鄉間自制的“楚楠”琴。他在1980年12月19日的來信中說:“我去年國慶節后,曾和澤長兩人一同回長沙去了一趟,主要是去取琴,還好,四張琴都沒有大的破損,稍微收拾一下,都能使用,不過每張琴的軫都沒有了,但“飛瀑連珠”和“林泉嘉器”兩琴的金徽都完好無缺,真是萬幸!我只將“飛瀑連珠”琴和用戰國楚墓出土的古楠木自制的那一張命名為“楚枏”的琴,帶來沈陽了,這張“楚枏”琴聲音洪、亮、松、透、散、按、泛、走各種音色勻凈韻長,可稱四善九德俱備。凌其陣老先生曾有詩贊美為‘此是顧家第一琴’云。我自己也作了一首贊詞云:質在椅桐梓漆而外,(注:毛詩云:‘椅桐梓漆,爰伐琴瑟。’)體備四善九德之全;藏幽遠自楚國,歷歲近于三千;復完出地,獨厚得天;不朽有芬貞且堅,斲合為琴莫與并(平聲讀音);無論唐宋制,不知秦漢年;奇材異品古稀今罕傳,名之贊之保之永不愆。這首贊詞和“楚枏”兩字題名,準備自己寫好刻于琴背面......。”從這張自制的“楚楠”琴四善九德俱備,足見先師高超的造琴技藝,可與“飛瀑連珠”琴并肩媲美了。
     在那次古琴打譜會上,先師因眼患白內障未能演奏。可是當手術過后,他又一如既往,1987年和1988年我兩次專程到沈陽去看望老師,見他每天不是在彈琴打譜,就是在看書或寫作,從未間斷,直到他92歲仙逝,用盡了畢生的精力。
     先師對我的培養和教育花費了無數心血,在我的綠綺室中,墻上掛著“文革”前他親手為我修整過的“獨幽”琴,寫字臺上擺放著1979年恵寄給我的彈琴照和半身笑影。自“文革”在鄉間至八十年代不斷寄書諄諄教誨,至今我還珍藏著先師的二十余封來信。信中寄來的有他打譜的琴曲手稿,有解答我在打譜中所提出的問題的,有解釋疑難的古指法譜字的,還有講述關於琴調的,以及有關造琴的等等,封封不離琴學。今天重讀,就愈加感到珍貴了。
     先師一生淡泊名利,與事無爭,在中國琴壇辛勤耕耘了八十年,對中國民族音樂古琴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尤其是對川派琴學的繼承和發展,在中國古琴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先師不獨慿藉自己一生對琴學的建樹望重於今天,更以他淵博的學識,嚴謹的治學,寬厚的為人,高尚的品德,言傳身教,孜孜不倦,用他的心血和智慧培養了一代琴人。如今他的學生多為當今的琴家學者,繼承先人遺志,都仍在為古琴事業而努力耕耘!先師有知,定會感到欣慰的。
     先師離開我們已經九年了,但他為中國古琴事業的無私奉獻精神,永遠活在我們心中!一代宗師的光輝形像永遠受到后人的崇敬與懷念!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於開封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16: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三七生 於 2009-12-18 15:17 編輯

孜孜不倦  谆谆教诲
——怀念恩师顾梅羹教授


                                 丁纪园



     给中国带来灾难的十年动乱文化大革命终于过去了,恩师就在长沙西乡那座青山草舍中整整度过了十二个春秋,於1978年10月底又回到了沈阳音乐学院。

     1979年春天,我借着到北京出差的机会,办完公事后专程前往沈阳去看望老师。有十多年没有见面了,在火车上就想,这回见到老师一定要好好说说话。也不知老师现在音乐研究室的工作忙不忙?身体应该比以前恢复的好些了吧!泽长师兄的工作安排好了没有?
     在沈阳停留的那三四天中的情景,无不一幕幕的铭刻在心中,使我永生难忘。记得很清楚,我早晨六点下了火车,到了学校还不到七点钟。沈阳春天的早晨仍然寒冷,但我心中却充满了喜悦和温暖,因为马上就要见到老师了,不知不觉中连步伐都加快了。一进校门我就连忙向收发室打听老师的住处,正巧有一位四十多岁中年男老师说他就住在顾老师楼上,说他正要回家,可以带我去。我连忙向他表示感谢。路上他告诉我这是学校早年盖的楼,所以条件不太好。说着我们就一同上了楼,他指给我顾老师的房门就上楼去了。马上就可以见到老师了,当我看到顾老师的房门时,心中的喜悦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但不料,我敲敲门,屋内却没有动静。再敲敲,里面仍然没有声音。我心想还早,大概是老师还没有起床,等等再敲门。就在我等候的时候,从楼上下来一位身穿长大衣外出的年轻女老师路过我身边时说: “听说顾老师回长沙办事去了。” 说得我一愣,哎呀!当时真是如闻晴天霹雳,一时不知所措。但又一想,老师前不久的来信中并没有说起要回长沙的事,可能是还没有起床吧。这时我就不管老师起床不起床了,一边敲门,一边喊着顾老师!顾老师!……听一听屋里仍然没有回声,一时心中焦急万分!要是离开吧?我没见到老师又不甘心。我就抱着万一的希望再敲门再大声喊道:“顾老师!顾老师!我是纪园……”忽然间从室内传出了声音,好像是说等一等,尽管我听不清楚,但顿时心中又充满了希望。不一会儿,泽长师兄来给我开门,边开门边说:是纪园吧!快进来,我们还以为是找胡老师的!开开房门,只见屋内走道黑洞洞的连人脸都看不清,只见从里边一间敞开着门的屋内透出些微弱的亮光,这大概是顾老师的卧室,走到屋门口,我一眼便看见顾老师就在正对门的那张床上还没有起床呢。按理说,我应该等老师起床后再进去,可是当时我却不由自主地喊着顾老师三步并作两步到了老师床前,向老师深深地鞠了个躬!他看见我非常高兴!我又看见了他那和蔼可亲的面庞充满了慈祥灿烂的笑容。顾老师对我说梁老师也和我们一起住,我转身回头一看,原来是教过我们和声课的梁纪勤老师,我连忙向梁老师问好(梁老师也是“文革”受迫害回乡,落实政策返校的)。顷刻之间,在这间昏暗的小屋里充满了师生间的欢情笑语。
     这时我才看清,在这间大约十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里,除窗子那堵墙外,三面靠墙摆放着三张床,住着我的两位老师和师兄泽长,每人床前还有一张条桌,室内剩下的空间已经不多了,这时我才知道是因为刚刚落实政策回来,学校暂时安排和胡老师共住在一个单元房内,难怪以为我是找胡老师的,让我白受了虚惊一场。
     就在沈阳停留的三四天的日子里,老师天天都在给我上课,除学新曲外,还检查了我以前弹过的旧曲。《汉宫秋月》是1978 年元月老师在长沙农村时寄给我的据五知斋新打的谱。在检查旧曲时,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当我弹完《流水》和《潇湘水雲》后,顾老师竟然把这两首曲谱的手稿都给了我。记得很清楚,当时老师一边拿着谱子,一边对我说:“纪园,这是我整理好了的《流水》和《潇湘》简谱指法对音的抄本,给妳吧!由妳保存。……”我双手接过来一看,两谱都是我以前曾经借抄过的,是老师著录到《琴学备要》前的手定谱。发黑的谱纸是困难时期用的纸张,两谱的边缘都有些翻卷破碎,其中修改粘接的小纸条有的已经脱落。这是老师在“文革”前已整理好的,文化大革命时带到了乡间一直珍藏着。南方的乡间潮湿,两谱共四处订书针全部锈断脱落,剩下了锈针眼。老师花了几十年的心血订拍整理,又都记成了简谱和减字指法对音谱。顾老师演奏的七十二滚拂《流水》的传承琴家都知道,对于《潇湘水云》谱的情况却鲜为人知。古琴家凌其阵先生在他的《华阳顾氏琴学概述》文中说:“……宁远杨时百以琴师黄勉之手传的《渔歌》易顾氏的《潇湘水雲》,以后流传南北的《潇湘水雲》的节奏和弹法均渊源于顾氏,识者自能辨之。”恩师20岁时与彭祉卿一起到上海参加“晨风廬琴社”的古琴会演时就演奏了《流水》与《潇湘水雲》等曲,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六十年后恩师八十岁时,把他最喜欢演奏的融入了他无数心血的川派最有代表性的名曲订拍整理的手稿传授给我,我当时真不知说什么才能表达出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只在心中暗想,我只有加倍努力了。
     那几天老师的精神分外的好。第三天下午我要到火车站去买反程票了,因我怕老师太累了,不想让他再给我抄谱了,所以临走时我把我正在抄写的《渔歌》谱都收拾起来放好,还把《琴学备要》压在上面。可是哪知道当我买票回来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只见他在灯下抄写不停,连晚饭也没有吃。我真是心疼,那时老师已是八十岁的老人了,还在为了学生废寝忘食。我连忙到厨房以最快的速度给老师做了一碗我手擀的炸酱面。看着他那不再挺拔的背影仍然还在伏案书写,此情此景真是让人感动落泪。转天我走时,他送我到门外,站在楼梯拐弯处不肯回屋,看着我下楼,我也不时地回头再看看老师,直到他看不见我。

     1983 年3月3日,老师来信给我讲解了关于《风雲际会》中我所提出的问题,就在这封信中,我得知了老师的眼睛开始患了白内障。他在信的最后说:“我从去年秋季以来,身体更差了,两腿无力,更觉迈步不动,头重脚轻,摇摇欲坠,稍微急动,就喘气不止,加之眼目有些白内障,看书写字都很费力,而且头发昏,甚至发疼,你知道有什么治白内障的特效药否?我现在是用的“白内停滴眼剂”效验不大。不多写了。祝  新春愉快!”看完这封信,心中感到很是沉重和不安,得知老师的身体比以前差多了,眼睛又得了白内障,那时老师已是八十四岁的老人了,在病中又花费了无数的心血目力,回答了我所提出的问题,这对老师当时的身体岂不又是雪上加霜!我多么希望老师能健康、幸福、长寿,千里之隔,我只能默默地祝愿!
     自我得知老师眼患白内障以后,凡去信,我最后都要说,您不用给我写信了,您说说让泽长给我来个信就行了。可每次来信,还仍然都是老师亲笔所写。
     1983 年8月24日,老师又来信给我讲述了关于胡笳曲的问题:“……至于谈到这三曲胡笳有无关连,据我看,胡笳共有三个体系:1、大胡笳、小胡笳一个体系。2、胡笳十八拍(从《澄鉴堂琴谱》出现起)无词的一个体系。3、《燕闲四適琴適》中合辞的胡笳十八拍一个体系。三个体系各不相关。
     我是据《五知斋琴谱》打谱的。没有油印本,容缓些时候我再抄写一份寄给妳参考如何?
     又承妳关注,寄给真丝短袖上衣两件,却之不恭,受之有愧,以后务希不要这样破费,我们道义关系,不在物质相赠也!……”
     到过沈阳的人都知道,沈阳的冬天非常的冷,可夏天还照样热。老师为学生呕心沥血,日夜费心操劳,炎夏我给老师寄上两件上衣,比起老师对我的关爱,真是微不足道,可老师来信时还专门叮嘱:“以后务希不要这样……”这使我又想起了1963 年冬放寒假回家,路上我就想,回去得给老师织双毛袜子,六十年代的冬天特别冷,老师一天到晚坐着,不是弹琴,就是写作,坐久了脚会冻的。到家后,我就用困难时期家中养的白兔疏下的毛,少许掺了些棉花弹在一起,又请隔壁的张大妈给纺成线,我亲手给老师织了一双毛袜子。织成后看着洁白的质地上透出一层绒毛非常漂亮。我还用白蜡光纸又设计了个商标,用红毛线固定在袜腰上,上边画着一朵红花,一边写着幸福牌,另一边写着长寿袜,我给老师寄去了。老师收到后,来信说:“收到您寄来的幸福牌兔毛袜子,穿上感到格外柔软暖和,……不过,以后可千万不要再为我织了,以免花费时间!……”老师就是这样,他总是为别人着想,从来不考虑自己。也从来没有希望能从学生那里得到任何的回报。
     1984 年年底,我给老师去信说我正在打《神奇秘谱》本的《高山》,但谱中有几个古指法谱字,不知我理解的对不对,要向老师请教。哪知我发信一周后於12月30日就收到了老师的来信。可怎么也没有想到,打开信后,只见比蚕豆还大的字已不成行,且凌乱了许多。老师的手迹我是最熟悉的,我即刻意识到老师的白内障厉害了,已不能再写了。可是,就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仍然用了整整两页纸对《高山》中的几个疑难的古指法谱字一一作了说明。在讲解时,大行之中夹有小行,重笔之间还有轻写的小字,这是老师在解说的文字之间又作了夹行小注。最使我心疼的是老师最后说:“眼昏糊了,就写至此,知您急盼,特草草复告。”原来老师是在 “眼昏糊了”已经不能再写的情况下,依然放心不下,不仅亲自写来这封信。而且,最让我感动不已的是,老师还又在信纸的第一页上方书眉处最显眼的地方又写上了一句话:“你打完了谱,记个谱寄来如何?”这行字已经完全看不出是老师的字体了,显然是眼睛昏糊约莫着写上去的。我看着老师的手书字谕禁不住泪流满面,心中感慨万千!

     这次要我寄谱,是因为1985 年初夏将要在扬州召开第三次全国古琴打谱会,《神奇秘谱》的《高山》是大会规定的打谱曲目。老师治学严谨,尤其是新打的古谱,尽管已经讲过了古指法谱字,他还是要亲自审阅的。以前也是这样,1983年我打的《汉宫秋》,老师就曾来信要我把谱子寄去的。现在眼睛都快看不见了,还要我寄谱。当时我就想,这次要我寄谱我也不能再寄谱去了,以免老师看谱再费眼耗神。可是说来也奇怪,不知为什么,那两天我脑子里会时而听到顾老师的声音:“谱记好了吗?寄给我看看!” 大概是老师心里着急吧!我考虑再三,与其让老师着急,还不如尊师所嘱赶快把谱子寄上。于是我就又在信中说:“您这次就不用给我写信了,您看谱中有不对的地方可说说让泽长给我来个信。”那知我发信后还不到两周,就又接到了依然还是老师的亲笔来信。在厚厚的信封中又寄回了《高山》谱。谱中凡是他认为不妥的地方,都粘上了纸条,并用蓝笔签上了他的意见,信中说:
     纪园:您记的谱内应斟酌的地方,我都签了我的意见,其余未签条的地方都可以。兹邮寄给您,您再斟酌吧。
     我眼睛视力越来越坏了,写不成字,最近还闹感冒,谱也无法打,到时还不知能不能去呢?匆复,即问.近好!
     顾梅羹85年1月21日
     我看着老师信中那已不成行的大字,看着寄回来的《高山》谱中粘贴着的一张张签条,忍不住地在流泪,这是老师白内障手术前的最后一封来信,字字都沁透着老师的心血,他为学生操碎了心!

     1985 年第三次全国古琴打谱会在扬州如期召开,老师带领辽宁省古琴研究会一行十余名代表出席了这次大会。我又见到老师了,心中非常高兴!正式演奏之前,就在老师的房间里,我先弹了一遍《高山》给老师听听,听完之后,我看到老师脸上又露出了笑容。就在这次打谱会上,我用老师的家传名琴“飞瀑连珠”演奏了《高山》,老师就坐在前排主席团席位上,这是我在古琴舞台上感到最幸福的时刻。可是有谁能知道,在我打的这首《高山》古谱中饱含着老师的无数心血啊!
     自“文革”在乡间至八十年代中期,恩师频频寄书,谆谆教诲,给我的有近三十封书信,封封不离琴学。今天重读,每封信中的每句话语在我看来都显得是那么珍贵!每每看到这些来信,便觉得恩师的品德就象《高山》一样屹立在我的面前,每次读着他的来信,他那和蔼可亲的面庞和那慈祥灿烂的笑容会时而浮现在我的脑海!自六十年代初跟随老师学琴至今已四十余年了,每每回忆在老师身边的日子就象昨天一样,一幕幕重现在眼前。信中的话语会时而在耳边回响。我常常为我有缘能成为他的学生而感到幸运与自豪!我也常想,人生如果有来世的话,我还要做他的学生。恩师永远是我的老师!
     恩师的一生,是在中国琴坛上默默耕耘的一生,对中国的古琴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琴学教育上,恩师一生孜孜不倦用他的心血和智慧培养了一代琴人。恩师一生所追求的事业——中国古琴艺术,在他诞辰100 周年之后的2003年,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凝结着他几十年心血的琴学巨著——《琴学备要》在他诞辰105周年之春,也已影印出版。恩师有知定会含笑九泉!恩师一生为中国古琴事业孜孜不倦、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那高尚的品德永远受到人们的缅怀和崇敬!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17: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泾州听张处士弹琴

(唐)项斯

边州独夜正思乡,
君又弹琴在客堂。
仿佛不离灯影外,
似闻流水到潇湘。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8 15: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抚古琴“绿烟” 忆故人往事(节选)

悠悠往事

     娟娟片月,低照在帕米尔高原的群峰之上,塔什库尔干四周寂静无声。一位儒雅风范的长者,双手援琴端坐在石头城堡之巅。他背倚喀喇昆仑群山,目视慕士塔格雪峰。一席夜风吹过,伴随着他那手指在弦上灵巧的舞动,一曲《流水》缓缓地流淌出来,始而叮咚沥沥、涓涓汩汩,渐而湍急激越、叠浪奔逐,终而渺渺清波、浩然东流!流入那石头城堡脚下开阔的阿拉尔草滩,消融于蜿蜒而过的塔什库尔干河……

     我国民间古琴收藏者众多,新疆也有一些痴迷于古琴的收藏者,本人就是其中一员。我所藏“绿烟”等古琴,皆为名贵而难得的古琴珍品。每当琴友往来时,各自捧出宝琴相互观赏,遇有擅操者奏上一曲则更尽雅兴。
     我所藏古琴,桐面梓底,造型为仲尼式。龙池上方刻“绿烟”,龙池左下侧篆刻一方长印“珂花道人”,龙池下篆刻一方大印“创观斋主人”,龙池腹内刻“大明洪武戌申吉日蓝于庆造”。大明洪武“戌申”乃公元 1368年,即大明开国纪年(洪武元年),距今630余载。该琴通体髹紫红漆,光泽鉴人,小蛇腹断纹清晰精美,音色清越圆润。
     承祖上恩德,我有缘与“绿烟”相知相伴。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早年丧母,军旅中的父亲又无暇照料,年幼的我便被送回乡下的老宅,寄养在大伯的家中。乡下的老宅座落在石垒的大院内,远远望去就象一座石头城堡。大院内除宽敞的正房外,还设有东、西厢房,仅此足以显示它昔日主人的地位。就是这座老宅里同时为新中国养育了三位不大不小的人物:二伯父曾任某省委书记、某部部长,父亲曾任某军区某部团长,六叔曾任某县县长。“绿烟”也是这处老宅中特殊的一员。
     记得在县城工作的四叔,他每次回来时,在晚饭后总是从西厢房里请出“绿烟”,端坐在开满紫色牵牛花的墙前,凝神静气片刻,便尽情地弹奏一曲。当时,四叔见我似懂非懂地看着他和“绿烟”,弹毕便手抚我的头说“你喜欢吗!”,“嗯”,我点点头。
     时至1965年,在四叔的言传身教中,不满7岁的我便能在琴弦上跌跌撞撞地弹拔出一些杂乱无章的“乐曲”。深秋的一天早晨,花喜鹊在老宅后的大枣树上不停的“叽叽喳喳”地叫着。四叔从县城匆匆地赶回来,抓着我的小手背上“绿烟”便乘车赶往省城。在一幢简朴的公寓里,我们见到了一位鹤发童颜、儒雅风范的长者。四叔躬身参拜后,回身急令我参拜,并说:“快拜见顾老师”,“好啦!好啦!!”顾老长者边说边让我们坐下。他那和蔼可亲的面容和那谦谦儒雅的身影,让我一直绷紧的心弦一下子轻松下来。授艺的第一次,他便是要求我忘掉以前,尤其是那些“跌跌撞撞”的弹拔之法。他从调弦正音,指法坐姿均一一调教。并约定每月来他处辅导一次。记得在最后一次的辅导时,他对我们说:“‘绿烟’是张难得的好琴,要精心爱护它,回去用心练吧!”
     临别前夜,他捧出视同生命的“飞瀑连珠”,并对四叔说:“来吧,就让‘绿烟’与‘飞瀑连珠’同和一曲《流水》吧!”。沉静片刻,琴声悠然而起,令人如痴如醉,在不知不觉中,夜色已笼罩大地,在微弱的星光下,我的心神仍在琴声的世界里漫游。
     1969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代。“破四旧”之风刮遍神州各个角落,为防不测,伯父将“绿烟”缚于厢房的悬梁之背,才令其躲过那场无妄之灾。不久,落落寡欢而年轻的四叔却不幸病逝。从此,我的练琴学艺之心便渐渐泯灭。

琴坛宗师

     顾老尊者何许人?乃当代琴坛一代宗师顾梅羹也。
     顾梅羹(1899—1990)四川华阳人,字焘,别名琴惮,生于古琴世家,1959年后任沈阳音乐学院教授,系著名的川派古琴教育家、演奏家、理论家、鉴赏家。他不仅琴艺高超,琴学博深,还擅鉴识古之良琴,诗文、书画无所不精,画竹梅尤佳。为人正直豁达,具谦谦君子之风。一生致力挖掘、整理川派古琴艺术,擅弹《流水》、《醉渔晚唱》、《秋塞吟》、《潇湘水云》等琴曲,与查阜西合编《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又自编著《琴学备要》等专著,培养了众多琴艺接班人,为我国古琴艺术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顾公梅羹师乃华夏琴坛泰斗,其桃李多已名满天下。少时,我有缘得以悉心指导,实为三生有幸。恨时代所误,悔自身不肖,未能持之以恒于琴艺,仅存的三脚猫功,岂敢归入顾公桃李之列,实乃有辱师门。吾虽为琴坛一芥微尘,但怎能忘却顾公培育之恩。
     ……
     苍凉、古朴、悠扬、开阔的帕米尔高原,容得下游子无尽的心事,盛得住行者无奈的春秋。行旅于高原大荒中,目视着高山大川之际,眼前或睡梦中便会连绵不断的浮现顾公和四叔昔日援琴相和的英姿。今故人已逝,“绿烟”犹存,耳畔与心中时时回响着那永不消散的《流水》声。只此一人的踽踽独行,只此一人的慢慢回味,心神驰骋于碧空如洗的天窮,往事伴随山风飘荡,塔什库尔干的琴声迎来了金色的朝阳。


                                                                 作者:高天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收藏家协会理事
发表于 2009-12-19 15: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据说顾老先生当过县长。。。。
陶渊明自称“少学琴书”,但是嫌县长官太小,辞职回家,于是琴也不好好弹了,还振振有辞,其实并未看破红尘。所谓的旷达,不过是高级牢骚,阿Q精神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0: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天又到顾老生日,提前纪念一下。
发表于 2010-12-21 11: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据说顾老先生当过县长。。。。
陶渊明自称“少学琴书”,但是嫌县长官太小,辞职回家,于是琴也不好好 ...
波斯猫 發表於 2009-12-19 15:49

县长官可不小。。。
发表于 2012-4-8 22: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门书雅五世琴,

飞瀑连珠奏大音。

梅玉隽卓泽永后,

修合坎坷见存心。
发表于 2019-8-1 15: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1-2-13 14: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1-10-28 08: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5-1-15 20:45 , Processed in 0.021857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